佛教教育和当代佛教的发展
2009年03月29日 13:01 】 【打印已有评论0

内容摘要:探讨佛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应该跳出佛教教育自身,考察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佛教教育只有显扬佛教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谈论佛教教育的问题,首先应该思考佛教的基本特质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思考如何才能使佛教在保证“契理”的条件下,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机”。当代社会现代化、全球化、资讯化、网路化的现实,与佛陀所建立的教法之间,形成了更为明显的契合,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佛教教育不应仅仅等同于僧伽教育,僧伽教育不应仅仅等同于僧才教育,僧才教育不能仅仅等同于教理的掌握和修行的提高。对于佛教教育的理解,应该开放心态,真正确立“佛教在世间”、“佛教为世间”的大教育理念,对佛教教育进行层次区分,运用社会更多方面的力量,以助益社会和谐、佛法住世为目标。这既符合佛教的根本宗旨,又符合教育的核心取向。

关键词:佛教教育 佛教的发展 僧伽教育

近年来,佛教教育问题成为教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佛教对社会拥有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才问题是佛教发展的关键所在。佛教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对佛教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事情。但是,在近年来的讨论中,有一点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那就是对佛教教育还存在着“定位过窄”的倾向,即把佛教教育仅仅等同于僧教育,讨论的重心局限于僧才培养的重要性、佛学院的建设、课程设置等问题,这对于佛教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该首先考察佛教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为考察佛教教育的基点。佛教教育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这个平台的建立基础,源自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以及对佛教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作用和价值的考量。

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佛教的发展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菩提树下的觉悟、鹿野苑的初转法轮,到今日燎原于世界各地,可以说,反映了佛教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反映出历史上高僧大德“契理契机”的不懈努力。这种生命力所在,正是佛教得以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今日谈论佛教教育的问题,首先应反思:佛教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是什么?佛教还有没有继续存在并发展的基础和理由?如何才能使佛教在保证“契理”的条件下,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机”?佛教教育的目标,不是仅仅为了培养一些可以管理寺院、讲经说法、扩张教团的僧才,其根本上,正是为了保证佛教生命力的保持和张扬。

佛教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来自于佛陀教法的基本特质和历史上高僧大德的努力成果:

其一,佛陀的立教宗旨是“了生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所悟、四十年中法轮所转,正是对“人”之生死的了脱之道。生死问题是超越民族、国家、地区乃至时间、空间的大问题,是人类个体和族群共同面对、无法逃离、又无法用知识和科技解决的普世性问题。根本问题的人间性和超时空性,是佛教能够面对不断的生命更新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础。

其二,佛教是在对现实生命境遇的承认和揭示的基础上,以“是什么”(苦)、“为什么”(集)、“要什么”(灭)、“怎么做”(道)为基本理路,试图对生死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并提出超越生死的目标和方法。它不是悬于玄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以对“人”生命逼迫性的直接体认为基础的。这使得佛教教理时时关切人的境遇,促使人自身不断打破疑情,契入实相。佛教的这种理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诠释人生的一种视角,而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路径,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俞学明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