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范:一代伟人唐玄奘
2009年03月29日 08:52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第五、融汇教内外各派的认同、宽容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在他的译经和与外道交流之中,众所周知,奘师是一个大乘瑜伽派,但他选择翻译的佛经中,大小乘并举,对佛教空、有、中的基本经典《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五个足论,他都没有从他所持的大乘立场加以排斥。奘师并不专门弘传中观理论,但他翻译了中观派般若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广百论》等等。大乘中观派的清辨论师是瑜伽行派护法论师(奘师宗护法)的论敌,但他将清辨的《掌珍论》译出了,另外,他对教外的一些经典,如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胜论的根本经典《胜宗十句义论》也如实地译出了。我国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奘师应东印度童子王之请把它译成了梵文。据《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在翻译《道德经》时,道士蔡晁、成英等出于宗派的偏见,力图把《道德经》的思想融会佛教的《中论》、《百论》的思想,但遭到了奘师的拒绝,奘师说:“佛道两教其致无殊,安用佛言,用通道经。”又说:“观老治国治身之父,文词其真。”他在印度戒日王主持的与外道辩论大会上,取得胜利后,马上取消和宽恕了外道顺世论者在辨论前所作的卖身等种种誓言。奘师的这种宽容、认同的精神,在玄奘大师生活的唐初和印度戒日王统治的时期,正是儒释道三教博弈和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等沙门思潮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奘师在激烈的斗争中能够保持不偏不倚、宽容的认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译经作风踏实,计时分秒的精神。奘师一生始终把他的精神全力贯注到译经中去。《慈恩传》对他回国后每天译经的情况有所描述。他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的安排,做到“计时分业”。如果白天不能完成时,晚上也要补足。由于他的这种勤奋,使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大慈恩奘师传》卷十资料统计,奘师从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在17年6个月中共译出佛经1335卷,每年平均为75卷,每月约6.25卷,即5日1卷。奘师晚年留驻玉华宫时(659-663),5 年中共完成14部680卷,平均每年完成136卷,每月完成10卷,这较过去增加了将近一倍。奘师所译的最重要经典如600卷《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奘师这种精厉晨昏,专思法务,虔虔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使我们感动。

奘师西行求法,孤征沙漠,独越雪山,艰难险阻,义无反顾,是探险家;参访问道,负经行脚,足迹遍及中印,途经万里,是旅行家;穷究因明,精研唯识,旁及经史子集,古印奥典,是哲学家;翻译经论,达千数百卷,且创之翻译体系,是翻译家;博通三藏教典,戒行严净,为唯识宗始祖,是宗教家。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育出奘师这样的大师,只有中华民族才能产生奘师这样的巨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条主要由儒、道、释三股巨流汇合而成的文化大河,千余年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佛教产生于印度,集大成于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甚为罕见。佛教的东传与中国佛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巨大活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至大包容性。奘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留学僧,还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化使者。他西行十几年中,以睿智学识和堂堂气质,征服了诸多国王和高僧,成为当时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者。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至今已是研究中亚和印度中古历史无可替代的宝贵记录。今天奘师在印度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人类历史上不乏征服者,他们通过战争和扩张,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所幸还有和平的使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不远千山万水,传播和平与文化。奘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印度学者柏乐天说,无论如何,奘师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铭记。我深感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曾经践履过我自己的乡土。这位伟大的中国人值得我们歌颂,值得赞扬。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奘师的翻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假如不冒昧的话,我还很想说,它是中印两大民族的共同遗产。

印度孟加拉国佛陀达摩法会秘书长(僧王)达摩帕尔说,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时代,在印中文化关系史上,奘师确乎是一个起了最为重大作用的人物。作为跨越万水千山的印中友谊使者和悠悠文明古国的伟大学者,奘师法师的肉体虽然已经不在我们人间,但他依然活在每一个印度人的心灵深处。倘若没有他那字字珠玑般的著作,印度的历史就不会完整。通过他的著作,印度人今天才能了解祖先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种种成就。因此,我们对奘师法师感激不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给奘师以极高评价。直到今天,印度的小学课本中还有讲述奘师事迹的课文。印度学者写的《印度通史》中这样描述奘师:“他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邦,记下了对这个国家的古迹、人民和宗教的无数正确观察。中国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大师,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数据,要编写一部完整的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篇著名的文章里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奘师在内,有这种精神的奘师,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唐玄奘大师集中表现中国古代贤人精神追求的高度与强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与厚度,东方大道智慧的深度与难度,进而深切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通过对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和深层精神资源的再探索与再发现,树立起中国人久违了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自觉继承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笔无价之精神财富。玄奘精神照耀着千秋万代!印度佛教东传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再造工程。中国佛教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高僧大德,涉流沙,越葱岭,犯风涛,渡重洋,斗劫匪,前赴后继,九死一生,舍身求法,志心问道,为民族文化资源勇探新矿,并彰示了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历史标高。

赵朴初先生这样说过,玄奘法师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奘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是历史上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他那种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他对于祖国学术的无限责任感,对于各国友好的真挚热情,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心海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