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2009年03月29日 08:3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三、佛教“和合”思想与儒、道“天人”观吻合

佛教“和合”思想,强调心灵清净之和,并以和平的方式与其它文化相摄。佛教作为一个和平的宗教,主张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相容并蓄、崇尚和谐、褒扬和平,始终致力于提倡平等、推崇慈悲、净化人心。佛教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佛教认为只有慈悲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桥梁。因此,佛教提倡“人民和顺不相克伐”、“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一切众生慈心相向,甚有爱念,皆悉和顺”等等的关系模式,认为“和合众生斗争,令得安隐”的功德比一切之功德更是超过千万亿倍。在“天人观”上,佛教更认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体与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具有多样性、差别性的众生,只有主张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与自然因缘相成,提倡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保证人自身的发展。

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核心内容都贯穿了“和”的思想,对于天人关系之阐述更是如出一辙,可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和”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可之原则,而佛教的这些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亦正正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从人间佛教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有不少受人称颂的佛教大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个领域中走上最前端,为拉近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人生的距离而努力不懈。“人间佛教” 作为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教化个人无私的出世思想,这与当下和谐社会的核心精神相吻合。我们寄望透过一系列有内涵、能引发深度思想及能反映佛教内在魅力的语言、文字、科技、产品等传道载具,将当代佛教的真正面貌、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以对抗道德沦丧的过分扩张,在佛教现代化的道路中,成功实现伦理的重建和社会的和谐。

作者简介:

何志平,港澳佛教代表团名誉团长。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何志平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