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专题 > 正文
【艺术】西藏大昭寺壁画艺术
2007年04月01日 14:27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壁画] [藏传佛教] [大昭寺] [艺术] [图片]

西藏拉萨大昭寺度母

大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当时第三十三代吐蕃王松赞干布在位,为吐蕃王朝强盛时期,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通婚。公主进藏带有“释迦佛像、三百六十卷经典……营造工巧著作六十种……”(摘自《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公主通晓占卜……详为推算,因知西藏雪国,为罗刹女魔仰卧之形、倭塘湖为女魔心血……须填平此湖,建神殿其上”(摘自《西藏王统记》,索朗坚参著,1388年成书),故兴修大昭寺。

吐蕃以后,又经历代,特别是五至八世达赖期间的不断补修和扩建,大昭寺的建筑面积增加了十倍以上,壁画面积达到四千平方米以上。它是保留着“吐蕃”至近期“格桑颇章”期壁画艺术的唯一较为完好的寺庙。

吐蕃时期

在修建大昭寺以前,西藏的壁画艺术暂无实物可考,故大昭寺的吐蕃壁画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大昭寺的中心主殿高四层,上二层为五世达赖在公元1642年以后所建,唯一、二层保留着吐蕃时期的作品。居主要位置的“释尊殿”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来的“尊者释迦牟尼像”,历经几镀金身,至今雍容华贵、金碧辉耀,东供堂里有祖孙三法王、二妃及大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泥塑彩像(祖孙三法王:史家称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金三藏王的总名。二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尊尼公主);北供堂有修建此寺的第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塑像……。这些塑像手法古朴浑厚,实为吐蕃时期的作品。此处梁、柱、桁椽、门框上满饰飞天、人物、飞禽、走兽和叶蔓花衍等浮雕彩画,稚拙天真,带着浓郁的犍陀罗艺术情调。

登上二楼,便可看到吐蕃壁画的真迹:东面的“曲节祝波”。译为“法王石窟”(法王:对一些崇信佛教的古代藏王及高级僧人的敬称),据说是历代法王念经修行之地。呈正方形、墙面约五十平方米,东北壁毁去大半,所存部份绘有大型“坛城”,凡空隙处画以妙音菩萨、密迹金刚、叶衣母等密宗佛像。画面用黑色铁线勾勒,形式自由、风格淳厚。巨型圆轮,旋转中的五彩火焰,金刚杵墙,大海,姿态各异的密宗像,以及带着犍陀罗式的卷草花蔓,构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而这一切又是安置在黑色的底墙上,既强烈又深邃,好象在漆黑的夜幕上呈现出的各种神秘物象,为密教的学说增添了诡密、恐怖的色彩。犍陀罗以及笈多艺术的某些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表现。而在线条的运用与组合上,尤其是飘带的勾勒又与中原地区的唐代壁画相近。据一些学者分析,这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多的赤松德赞时期,即公元八世纪中叶所绘。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吴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