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专题 > 正文
【艺术】佛教建筑漫谈
2007年04月01日 13:37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寺院] [艺术] [建筑] [佛塔]

北京雍和宫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住世说法时,建立了几处供平时说法与僧伽修行和“雨安居”的根据地。有建在城市中的,如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说法台与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释尊说法不立文字,全凭口传,又禁止为自己造像,所以,这些精舍与石窟,很像是讲演厅加集体宿舍,其中既无经卷,又无佛像。

释尊涅槃火化,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舍利是sarira的音译,本意为尸体或身骨,特指高僧火化后余骨。法身舍利则指经卷),分成八份,由与释尊因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国代表,一个拣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养,总计十塔。塔是Stūpa的音译简称,全译“窣堵波”,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当地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从此,塔与佛教开始密切联系起来。

相传释尊逝世那一年,大弟子迦叶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七叶窟首次共同忆诵确定并记录佛说内容,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当时由阿难诵出释尊所说的理论部分,称为“经藏”。由优婆离诵出释尊所说的清规戒律部分,这部分称为“律藏”。佛经从此产生。

释尊逝世后一两百年间,佛弟子遵守不造像的规矩,但已逐渐将释尊由“觉者”意义上的佛逐渐神化升华为神圣意义的佛。他们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

分藏佛舍利的塔和塔中的舍利; 

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 

佛在菩提树下所坐的吉祥草草垫子——后来美化为“金刚座”;

佛的遗物如钵、佛衣等;

佛留下的足迹——后来越放越大,成为“大人迹”式的大足迹;

表示佛说法的象征物“法轮”——到了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成立时,决定以法轮为佛教教徽。

在这些礼拜对象中,塔是释尊的归宿所在,成为那一时期佛弟子的主要膜拜物。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吴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