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昭寺:岁月尽头还是虔诚(1/7)
2011-06-30 17:23 0人参与 0条评论
印象大昭寺:岁月尽头还是虔诚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据传说建造大昭寺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而这尊佛像又是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寺庙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了小昭寺。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图片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