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印长老:佛教教育要赶时代,不能视而不见
文革以后佛学院和50年代、60年代有本质的不同,现在是要赶上时代,提高发展,提供条件,鼓励我们加强发展,给我们的空间前途开拓很广,很广远。过去是改造思想。现在把我们佛教这个事,与把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崛起联系在一起,提高到这种高度。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要崛起,其中包括佛教文化,就是佛教要赶上来。佛学院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出家的,没出家也可以,考上佛学院再出家也可以,前提都要出家,要百分之百地地道道自己反省,自愿信佛出家而没有任何力量左右。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要同步的向前推进,所以不能够老翻过去的老黄历,现在是新事物层出不穷。比方说,网络世界,网络空间,太虚大师那时候没有,现在非常不可思议。有这样的发展,我们佛教教育不能说是视而不见。 [详细]
王雷泉:中国佛教界存在着“三资危机”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对佛教教育的理解和具体实施,几乎都局限于僧伽教育;在办学形式上,则几乎都是仿照世俗教育的全日制学校模式。这种办学方式的效果已引起海峡两岸、教内教外学者的反省。迄1949年为止的全中国僧教育,释东初断言“可谓是彻底的失败”;从1948年至1991年四十三年中台湾佛教教育的成就,蓝吉富认为“仍然无法让人满意”;闽南佛学院前院长妙湛法师指出,中国大陆从恢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近十几年来,各地佛学院办了不少,成才者寥寥无几,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但至今依然在困境中徘徊。[详细]
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有了佛教自身超越时空的基本特质,佛教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佛教如何更好地“应”当今社会的“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内在生命力的问题。当代社会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消解佛教的生存基础;相反,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的特点,我们注意到,佛陀建立的教法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契合,使人们更容易贴近佛教的宗旨,体贴佛法的精义。具体表现为:全球化使得人类的共生性加强,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关系更为鲜明;个体的生存流动性加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