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数珠,珠鬘,念诵鬘,珠之贯线,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后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念珠,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载,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载念珠多出于后期的经典,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载,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 | | | | | 念珠种类大致分成三类, 也是我们目录中所分的手珠,持珠及挂珠。 手珠——一般是戴在手腕上,亦可随时拿在手上掐捻念佛,颗数除了常见经书所戴的颗 数外, 亦有视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一般是用较大颗的珠子,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颗数也是视乎珠子的大小按 经书记载颗数穿成。 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一般是一百零八颗,通常较大粒是出家人平日及法会中配 戴,在家佛弟子较少配戴, 不过因为经书及律制也没有说明佛珠是出家人专 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颈上。而一些较细粒穿成的挂珠则较多人 拿在手上或挠在手上随时掐捻念佛。我们为了方便介绍,所有一百零八颗的念 珠也称为挂珠, 但一些较细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颈上,敬请留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