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证严上人:外惭内愧 福德庄严


来源:慈济基金会

人参与 评论

“修行”二字写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合乎修行的规矩却是很困难。日常生活中若事事做得合于规则、持戒不犯,这就叫“上乘修行”。 什么是规则?修行者的规则是“和合”。大家同住同修同作,和睦无碍,即不

“修行”二字写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合乎修行的规矩却是很困难。日常生活中若事事做得合于规则、持戒不犯,这就叫“上乘修行”。 
 
什么是规则?修行者的规则是“和合”。大家同住同修同作,和睦无碍,即不犯此戒。若是无法和于大家,自己便要反省检讨。
 
认为自己做的都对,错的都是别人,这样的人就无法和众合群,因为他不曾站在别人的立场设想。既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便永远自以为自己的做法都完全正确,这就是“私”,也就是“我执”,则不能同处和合。
 
日本人自称“私”,也就是“我”,佛教则讲“我执”不管是自私或我执,讲的都是处处不肯自我反省的人,此种人没有惭愧之心,既然无惭愧心,当然是满心烦恼啊!
 
有惭愧心则处众自在
 
在这几天,你们在诵读慈悲三昧水忏,有否念到“外惭内愧”?意思是要先想到别人──自己的行为举动,在别人的心中会有如何观感?是否犯戒?自己的修为、言行举止是否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是“外惭”;事事从自心反省,这种态度便是“内愧”。
 
别人对我们的观感评论,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理、观念所表现于外在的行为而定。别人对我已有某种反应,自己就应赶紧作自我检讨,这才是“有惭愧心的人”!
 
若是不知自己有错,或知而不改、一再犯错,这是无惭、无愧之人,这种人绝对无法处众和群。
 
经文中又说:“世间有两健儿,一惭二愧。”我们若有惭愧之心,自然会心理健康,而得处众自在。若是生活中常觉得不自在,即是无惭愧之心。明知自己犯错、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却偏偏要藉著时间的拖延而矇混过去,久而久之,心理便产生烦恼,不得自在。
 
缺少善缘损慧起烦恼
 
若把烦恼、无明时常放在心中,那又何必修行?如此不自在的生活难道不痛苦吗?为什么会痛苦?就是不坚守修行的生活规则──处众和合,不愿忍耐、安于本分,只想超越于他人。
 
“一心只想超越别人”,当下自己心中就已有一番的苦思挣扎。其实,谁又能超越谁?若是没有善缘、福缘,如何去超越?而缘的由来,来自“和睦”,善缘即是福,若缺乏善缘,不管如何能干还是无福。
 
福与慧应平行齐修,若缺少善缘,则诸福俱缺,因而起烦恼,如此又损了慧。所以,真正的福慧是心理自在无碍,没有烦恼。我们要时时生起惭愧心,若能如此,就不会经常惹来是非烦恼。
 
有了惭愧心,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一定能和睦、欢喜自在。总之,从根本而言,能消灭烦恼,所得的即是福德庄严
 
修行要去除自私我执
 
修行不为别的事,主要是希望福慧双俱,这也是目标。所以,我常说修行很简单;但是要培养惭愧心却很艰难,在人群中能和群合众也是不简单,但是,若有心想做却很容易。去除自私我执后,对哪一个人不能恭敬,不会起欢喜心?
 
对别人不会起欢喜心,就是我执;对别人不生恭敬就是自私。自私我执一直存在心中,又经常找个堂皇的理由来搪塞──“我不分别他人,他人也会分别我!”、“我不去伤害他人,他人也会伤害我!”像这样的心态,哪算是修行呢?
 
修行就是要做到──当我们的手要出击的时候,要懂得如何控制、收缩回来,“单手不响”,唯有两隻手一拍才有掌声呀!
 
欲消业障需身体力行
 
人生一世有多少时间?计较什么?正因人生无常,透视人生,所以要赶快修行。既然要修行,又无法去除自私我执、无法和众合群,除了浪掷时光,又增加业障,多可惜!修行,要消业障、增长福慧,就得身体力行,接受磨鍊。若只增添烦恼,那就是业障!
 
在家居士的修为,经常让我感动,因为,他们的愿心坚定,以毅力去除习气,放弃自私我执广结善缘,面对大众成就道业,他们非但不犯戒,又力行菩萨道,这便是修行。
 
计较表示道心不坚定
 
受戒就应守戒规,若是受而不守,根本等于没有受戒,这点诸位应该知道。戒的著重点即是行菩萨道,福利群生,广结欢喜善缘。既已发心行菩萨道,怎不捐弃我执?不捨自私我执,怎有菩萨的精神存在?
 
我们要学佛,应拿出真诚的佛心,欠缺佛心,便会动摇修行的志向。希望大家爱护自己、保护道心。“计较”对他人无损,损伤的是自己,因为自己的道心已不坚定,又自毁了戒规。
 
请大家爱护自己、保护道心,这番道理,请诸位善加体会!
 
※本文摘自:《慈济道侣》136 期

相关专题: 台湾慈济视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慈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