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峨眉高僧之明清: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来源:峨眉山佛教网

人参与 评论

四川峨眉山秋色(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林萌) 编者按:从古至今,在四川峨眉山弘法的历代高僧大德数以千计,他们在此修建寺院、译经、讲道、修行的事迹,抒写了一部气宇轩昂、波澜壮阔的四川峨眉山

四川峨眉山秋色(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林萌)

编者按:从古至今,在四川峨眉山弘法的历代高僧大德数以千计,他们在此修建寺院、译经、讲道、修行的事迹,抒写了一部气宇轩昂、波澜壮阔的四川峨眉山佛教和普贤信仰的历史画卷。并且,峨眉山佛教僧团以及广大信众、文人墨客对峨眉山环境的保护、文化名山的建成与守护,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历史功绩。正是因为对佛教信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信仰的礼敬和推崇,使得今人依旧能够通过周边触手可及的峨眉古迹,和那些可爱可敬的古德高僧们心心相印。

一、明·遍融真圆禅师

遍融真圆禅师系南岳下三十一世,临济宗佛岩不二真际禅师法嗣,四川营山人,俗姓钱,生于世代书香之家。

师幼聪敏,喜读书,过目不忘。至32岁,忽天机顿发,百念俱灰,要上峨眉山游,亲人挽留不住。

后到峨眉山九老洞,遇异僧,遂剃发出家。法师开示他不要坐守一隅,可遍游法席。遍融真圆禅师即下山到京师,遇通秀师讲《华严经》。听至“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忽然顿悟。翌日,上匡山,居马祖洞。跟随他去的人很多,山中缺少食物,便打柴去九江换取粮食,暑往寒来,经历七载,不辞辛苦,于是道振江南。复往京师,住柏林禅院,潜心读经,声望日隆,公卿毕集,疑为弥勒再世。延请住德胜门北大千佛寺,宗伯五台陆公访师,问“如何是文殊智?”曰:“不随心外境。”又问:“如何是普贤行?”曰:“调理一切心。”又问:“如何是毗卢法界?”曰:“事事无碍”。寿83示寂。

二、明·宝昙和尚

宝昙和尚,讳示应(1334一1392年)吴兴人。母朱氏,崇佛至深。

师幼年出家,明洪武初,奉诏来峨眉山,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菩萨金像。留蜀十年,精研佛学,弘扬佛法,道化大行。整修峨眉城北普兴场之普贤寺(今峨眉山市普兴乡福利村境内),该寺亦由此声名大振。后召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于天界寺示寂,世寿58岁。朝廷以国师礼安葬。太祖朱元璋曾赐诗二首:

其一,“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传说宝昙和尚为宋代断岩禅师后身,故洪武赐诗中有“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之句)。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

其二,“山中阅尽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宝昙和尚圆寂后,太祖遣使喻祭,蜀王朱椿亦派人致祭。

宝昙圆寂后其门人安放灵骨于今峨眉山市普兴乡福利村境内的普贤寺后山顶,寺后石窟尚存,杭州释弘道撰宝昙塔铭,残碑犹在,碑文剥蚀难读。普贤寺现系峨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明·匾囤禅师

匾囤禅师,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二十多岁时辞父母要求出家,父母见他能引舌过鼻,知道不是平常人,同意他去了少林寺,拜梵僧喇嘛为师。住三年,向师请求法名,师曰:“道本无形,何名之有”,授以《心经》,读至“五蕴皆空”,豁然大悟,说“身尚是幻,何处求名”。师赐名匾囤。

匾囤禅师不久拜辞师父至中条山,又到峨眉山绝顶结茅修持。后飞锡云游海内,遍历九州,到京都住吉祥庵,印造《大弥陀经》若干藏,未几复还少林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师欲再上峨眉山以终老,行至夔州江中,曰:“道旷无涯,逢人不尽”,登岸端坐而逝。

四、明·通天大师

通天大师,法名明彻,号通天,南岳下二十九世,铁山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陕西同州人,父名潘申,母郑氏。 

师少时信佛,家贫,但好布施。14岁请求出家,父母同意,送至五台山九龙冈,礼翠峰和尚为师。师虔心修持,不苟言笑,以十事律己,终身谨守:一誓愿悟道,二誓固净戒,三誓不攀缘,四誓不目美好,五誓滴水同饷,六誓胁不著席,七誓不慢后学,八誓不蓄余物,九誓修净土,十誓老不改行。 一日,师问翠峰和尚:我可否出去化缘供养僧众?他去京都跪门化缘供僧。后来,师遍历诸山,云游参学,达十余年。往神仙山参铁山和尚,遂授以衣法,嘱曰:“此正法眼藏,自临济至我,历二十五代,授受相资,如灯续焰,子今得之,宜韬光匿迹,保养圣昭,直得天龙推挽,方可出也”。翌日辞和尚,入终南山三年,往南岳,上云南鸡足山,数十年间苦行不懈,历尽艰辛。  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通天大师入蜀礼普贤菩萨,上峨眉山千佛顶前结茅以居,万历元年癸酉(1 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此后德望日高,道闻朝廷。

丁亥(1587年),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并派太监送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既圆觉庵。师筑坛说戒,自制戒衣五百副,不辞苦,侍者说:“师过劳矣”。师曰:“世尊尚不舍穿针之福,我何人斯,安敢言劳矣”。

辛丑(1601年)十一月初二日,微疾,集法众曰:“我有十事律己,终身无改,当此末法,汝等依行二三,即吾徒也”。说偈云:“七十六年幻化身,东西南北苦劳生,今朝惹得虚空笑,大地原来不是尘”。掷笔而逝。世寿76岁,法腊62,建塔于圆觉庵左侧。

五、明·别传禅师

别传禅师,名慧宗,南岳下二十八世,光泽慧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湖北云梦人,俗姓汪。祖、父辈均多行善事。师幼具慧根,7岁投白鹤寺僧通彻剃度。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到四川綦江县永寿寺,从师宗实受具足戒。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来峨眉山。见铁瓦殿年久失修,行将垮塌,朝山进香人无所栖止。于是发愿心,以荷担法门为己任,远迩募化,十方结缘,节衣缩食,铢积寸累,集资整修铁瓦殿,创建新殿及周围廊庑,铸普贤铜像一尊,铜佛六十五尊,供奉于金顶。又在白水寺建伽蓝殿,铸铜佛像三尊。并先后铸铜钟三口,一置白水寺,一置永延寺,一置圣积寺老宝古楼。以古楼钟最大,重25000斤,钟声清越,可达数里之外,即后来列为峨山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现置报国寺对面之凤凰堡。

丙寅(1566年),师修整双飞桥道路。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师于白龙寺周围按《法华经》文,以字计株,广植杉楠69777株,荫蔽岩岫,后人称“古德林”(亦称功德林),为峨眉山三大林园之一。

禅师安住峨眉35年,己巳(1569年)始出山,游京师。内庭赐经书法器。甲戍礼普陀,戊寅驻锡五台以终老。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十二月无疾示化,世寿81岁。明神宗赐号为“洪济禅师”。弟子负灵骨还峨,安葬于万年寺前的钵盂山之四会亭处。

六、明·无穷禅师

无穷禅师,讳真法,号无穷,系南岳下三十世,峨眉圆觉通天明彻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重庆铜梁人,俗姓田。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觉人世无常,毅然抛妻别子,到峨眉山出家,拜通天和尚为师,剃发受戒。继礼五台,燃三指。以表至诚。回峨眉后作侍者数年,长跪于和尚前请开示。

通天大师开示说:“若问修行事,也奇特,也平常,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师即到厨房工作,担柴运米,不畏辛劳,是一位典型的苦行僧。后住九老洞年余,又到荆南住一禅寺。师坚持每天颂《华严经》,从不懈怠。不善长文墨,但发心出血,请其他僧人代书《华严经》二部,见者无不肃然起敬。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无穷禅师云游楚、蜀,募千手千眼大悲观音铜像一尊,高三丈六尺,迎回峨眉,县令李应霖在城东择地搭房暂供。辛卯春,禅师又偕徒孙性宽赴京奏闻,慈圣太后赐金敕建大佛寺,修正殿供奉大悲观音铜像,前有毗卢、孔雀二殿,后有经楼,庄严宏大,蔚为壮观。师又于万年寺侧创建慈圣庵,供奉慈圣太后塑像及所赐经书法物。钦赐有五大典十二部,万吉幡二幢,宫锦装成的《华严经》一部、《法华经》一部。并赐金购置庄田百亩,作为两常住饭僧费。禅师于癸卯(1603年)进京谢恩,示寂于京师延寿寺,世寿67岁。

七、明·妙峰和尚

妙峰和尚,名福登,山西平阳人,俗姓续,七岁时父母去世,为人放羊,12岁出家,拜郡东文昌阁朗公为师,受具戒。山阴王修中条山栖岩兰若,妙峰和尚往闭关三年。

后遍游名山,至南京大报恩寺,听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和尚为副讲。师讨一净头单,在此养病听经。此后,师复回中条山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

山阴王又令往北京请藏经,于京师遇憨山和尚,同往五台,住北台下龙门妙德庵。

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太后赐金纸,各刺血写《华严经》一部,乃名满帝都。师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隐遁芦芽山建庵居住,太后派人访得,敕送《大藏经》至云南鸡足山。

事毕,妙峰和尚到峨眉山朝拜,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并造铜殿供奉。回京复命后,杖锡谒潞安沈王,王捐金数千。遇大司马王公节镇来蜀,乃与税监丘公慷慨解囊,并派人协助购铜铸造。太后得悉后,又派中使赐金资助。殿成运至峨眉山组装于绝顶摄身岩畔。并建圣寿永延寺(又名华藏寺),兴工于万历壬寅春,成于癸卯秋(1603年)。后毁于火,王毓宗《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铜碑现尚存。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赐《大藏经》,有“敕谕四川峨眉山万福金殿敕建护国圣寿永延寺住持僧人福登及僧众人等”的敕书一道。

此后,妙峰和尚又往荆州铸渗金铜殿二,一送南海普陀,普陀僧人以金殿名声太大,恐被海盗抢劫,拒不敢受,因送宝华山供奉,并恳敕修,使该寺得以中兴。一送五台山显通寺供奉。又应晋王之请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完工后,又修会城桥,工未竣而圆寂,世寿73岁。

师一生建大道场十余处,逝前神宗敕封妙峰和尚为“真正佛子”。

八、清·贯之和尚

贯之和尚,法名性一,字贯之,四川犍为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俗姓王。12岁父丧,辞母去嘉州(今乐山)金碧庵,拜三济和尚为师。虚心好学,探研佛典,学识精进。三济和尚圆寂后,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就夙明法师,受沙弥戒。甲申之乱,隐居铜河狮子山,结茅修持。师知兵戈后有灾荒,率众躬耕积粮,救助饥民无数。清顺治五年(1648年),请澄江和尚受具足戒。

峨眉山在明末清初兵戈之后,寺宇香火荒凉,僧人生活窘迫,师倾囊相助,购米供给峨山僧众。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春,师率徒可闻等在伏虎寺觅旧址结茅以居,名虎溪精舍,接待十方信众。来峨官吏,都为他以利人为志,以济物为怀的精神所感动,积极捐资赞助,重修伏虎寺。历时20年,建成殿宇13重,共l00余间,崇宏壮丽,为全山第一大寺。为培育僧才,弘扬佛法,贯之和尚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有《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记述。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四月初三日,师索纸笔书偈云:“年经七十六,自愧无长处。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生生任我行,世世人天路。万物常围绕,那些随分足”。书毕掷笔而逝。

九、清·可闻禅师

可闻禅师,金陵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俗姓赵。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天资聪颖,幼具善根。10岁时,辞别父母去青山拜庆斋为师。

癸未(1643年)秋,随庆师护送普贤大士像至峨眉山供奉。礼毕拟返,阻于兵火,寓居嘉阳金碧庵。不久,庆师圆寂。闻贯之和尚誓愿重修伏虎寺,复至峨眉山礼贯之为师,更名海源,号可闻。  在重修伏虎寺过程中,可闻禅师帮助师父鸠工庀材,修建绀殿琼楼,历时20载始成。并塑供大佛三尊及诸菩萨金像,庄严妙好,禅堂斋所,僧寮云水,厨库仓房,桥亭牌坊,井然有序。可闻禅师徒寂玩和尚见购栋梁之艰难,发愿于寺之前后左右,按《法华经》一字一株,广栽杉楠柏树,名为“布金林”。

康熙壬子(1672年),蒋虎臣太史弃官来峨,带来编纂的《峨眉山志》稿,与师校订核实。蒋太史卒后,师苦心经营,终使志稿得以付梓印行,传于后世。禅师所撰《古德林赋》并序载于山志。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贯之和尚圆寂,师从遗命,去成都昭觉寺参丈雪通醉和尚,故《巴蜀禅灯录》载可闻为南岳下三十六世临济宗丈雪通醉禅师法嗣。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师派门人与峨和尚到江浙募藏经,信众慕师高德,欢喜成就,数月之间印刷梵本大藏五千余卷迎归,师建藏经楼珍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师旋归故里,祭扫先茔,礼普陀,历名胜,仍返峨眉,遣弟子明宗赴吴越,募造弥勒大佛、阿弥陀佛、大悲菩萨诸佛像回寺。适大中丞于公重建成都北外古刹金绳庵,派人请师卓锡开发,言辞恳切。师住锡其间,风幡重展,德教愚蒙,气象为之一新。过二年,厌倦省会繁杂,退院归老虎溪,行前一丝一粟悉交常住。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7月,可闻禅师示寂,世寿70,法腊60,偈曰:“七十年来,波波挈挈,推倒普贤,唤惺弥勒,正恁么时,天空海阔”。 

相关专题: 大行大愿普贤菩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付鹏]

标签:峨眉 大地变黄金 禅师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