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需要借鉴佛教环保思想
2009年12月01日 10:08佛学研究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佛教观点] [佛教思想] [生活方式] [环保]

 (二)慈悲精神与环保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给他们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救其离苦。这种对一切人都愿意予乐拔苦的精神境界便是慈悲。

佛教“五戒”中首戒是“不杀生”。不杀生包括不杀人、不杀动物、不损害植物。不仅自己不杀,而且不叫他杀和不见杀随喜。佛法倡导众生平等,要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既包括人类,也包括动植物。“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有佛性,动物也有成佛的可能性,尊重生命,护生戒杀,一切生灵平等和谐相处。

人类不仅对动物存有“不杀生”戒,也需对自然环境加以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也有利于保护人类自己,实现生态平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于一切有生灵的动物、植物。人类都应该用慈悲的态度予以保护。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与自然互为一体,相互促进,才能永久和谐共存。

(三)佛教的善恶观念与环保

    善是符合佛教的教义、教规,能断除痛苦,召感正果,有利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和行为。反之,不符合佛教教义、教规、召感苦果,有碍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行为就是恶。是否符合教理、佛规是佛教区分善恶的根本尺度。关于善恶报应,中国历来就有古训。《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经(《法句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不犯任何罪恶,奉行一切善事,净化自我意识,是诸佛的共同教导。佛教强调要行“十善”,去“十恶”。所谓“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去以上十恶,即为十善。“行恶得恶,如种苦种,善自受福,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为了劝诫人们修善止恶,佛教提出了“自利利他”的原则。自利是指对自身有利,为自己的解脱而精进修行。其善果值得其利;利他指对他人有利,指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出曜经》教导人们:“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谛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织。”按照佛教的善恶观,保护环境是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善,而破坏大自然。追逐个人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他人的生死则是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四)因果报应与环保

“因果报应”是佛学的又一理论基石,是佛教灵魂学说的集中体现。佛教认为,“因”为能生,“果”为所生。能引生结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为果。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支配的,善因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善恶报应。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实和来世的轮回。佛教将世间生命加以延伸,贯以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报应也分为现报、生报和后报三种。三世和三报应相互联系,现世的情况由前世的行为所决定,而现世的行为也决定着后世的命运。人生三世,世代灵魂不灭,所以轮回报应也不息。轮回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其意思是说众生由感业的因而招感生死流转。犹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告诉人们有两种人生选择,一是做善事而获得正果,归于涅磐;二是做恶事在六道(即人在天、人、畜生、阿修罗、饿鬼、地狱)之中不断流转不得解脱。

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引导人类对现世作为进行思考。善行必将得到相应的福乐报答,而恶行必将遭致痛苦的结果。过度的向自然环境索要资源,过度地浪费自然资源,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然导致环境恶化,而受到恶果惩罚的必将是人类自己;反之,若人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并能付诸于实践,人类自己就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此外,佛教还讲报“四恩”: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报“国土恩”,就是要求我们爱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求我们以平等、慈悲的理念来处理与我们共同生存的生灵的关系。佛教又强调“心净则国土净”,佛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要建立净土美好的世界。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净心是要求我们树立起正确对待生态环境和众生的思想。这些佛学教义,对于遏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掠夺性破坏,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环保

在佛教传人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如节俭、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环保的性质。

佛教对生存环境十分爱护,天台宗九祖湛然等主张草木非情皆有佛性。我们应该像爱护有情众生一样爱护草木土石,主张不随意砍伐树木,不焚烧山林。中国佛寺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内外的林木扶疏、景色可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佛教出家、在家的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戒肉素食,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释迦牟尼前世修菩萨道时,在山中坐禅,鸟于其发髻上做巢孵卵,他怕伤幼雏而端坐不动,直到鸟雏生羽。佛祖为教徒树立了护生戒杀的榜样。汉传佛教也很注重放生护生,很多寺院设有放生池,禁止在佛寺的管辖区域捕鱼、狩猎、屠杀,寺院还经常举行放生活动。佛教界为了劝诫人戒杀护生。还以诗、书、画、歌等形式编印宣传资料。

佛教要求教徒俭朴生活,注重修行。过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却无尽富有的生活。在简朴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净化,涵养的提升。佛教倡导俭朴的生活,与现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梅丛兰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