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这二者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
一
综观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许多重大的事件都与树相关联:
1. 降诞
佛陀于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降诞在蓝毗尼园(现尼泊尔境内)。《佛本行集经》记载:
“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复有种种渠流池沼、种种杂树,无量无边……”
“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翚,如孔雀项,又甚柔软,如迦隣提衣,其花香妙,闻者欢喜。摩耶夫人安详渐次至彼树下。是时彼树以于菩萨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安详频申,执波罗叉垂曲树枝……”(俱出乾隆藏57册P334)
就在鲜花盛开、绿荫匝地的美妙花园,佛陀降诞了。
佛教文献中有关佛陀降诞的方式,不管是历史的,还是传说的,都反映出佛教一些内在的理念,很值得我们体味!佛陀出生的环境不是封闭的产房,而是完全自然开放的花园:幕天席地,百鸟欢歌,绿树覆荫,奇花争妍。生命的最高成就不是单单局限于人的,而同时也包括了与人相关联的大自然。那是人与环境的完全和谐。
2. 成道
佛陀时代的古印度,除了村落、城镇,其它区域主要是森林。在深邃悠远的森林中总是居住着各种门派的苦行者,他们放弃尘世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精神领域的探险。这构成古印度文化不可或缺的景观。由树木汇集而成的森林就这样必然地和隐居、灵修、解脱、哲思这些人类生活的高远向度相关联着。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当他还在王宫中享受人间荣华富贵时,想必是被这森林中卓绝的生命探索所吸引而毅然决然放弃了尘世的一切,加入到林居隐修的行列。
佛教文献记载,经过六年的苦行后,悉达多已经越来越贴近他的目标。最后他来到森林中的一棵树下(后来被称为菩提树),在禅坐中获得了最后的觉悟。
在记载佛陀生平的《佛本行集经》中,这些树具有如人一样的思想和感情。这往往以神格的“树神”来表达:
“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乾隆藏57册P597)
在这样的叙述中,树是有灵的,他们是和人同处一个世界的生命体,甚至和人一样有同样的价值和道德境界的追求。当佛陀成道后独自宴坐林中享受法乐,树神会启发经过的商人以食物供养佛陀(乾隆藏57册P663)。
3. 涅槃(Nibbāna)
当佛陀圆满完成他在人世间的工作,他来到一个叫拘尸那罗的地方,在娑罗双树林呈右侧卧,安详去世,这就是佛陀的涅槃(圆寂)。如同他最初来到人间一样,这一重大事件仍然发生在树下。据说,其时林木惨白,都弯曲身体,如人一般,悲不自胜。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明海法师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