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朝圣 > 正文
游记:静憩在闹市的南朝古刹龙华寺
2009年08月25日 13:16《绍兴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朝圣] [绍兴佛教] [龙华寺]

一块又一块的青石板,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指引着我们来到绍兴市区广宁桥边。站在桥头往东边眺望,一片黄色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的古刹,名叫龙华。在1500多年后的今天,它又涅槃重生了。

2009年8月份,龙华寺二期藏经阁续建工程正式动工,续建规模比原来扩大近一倍,估计到明年春节前,一座完整的龙华寺就将展现在八字桥历史街区,它将成为绍兴市区一座有代表性的古寺。

“烟雨忆前朝万里尘寰留胜绩,昌明逢盛世千年梵宇庆重辉。”龙华寺的门前是一座庄严的牌坊,仿佛述说着这座南朝古刹的陈年往事。千年之间,曾经辉煌,几经修整,它一直就在那里,保持原地不动。

寺面对秦望,旁池邻荡,河环前后,左连广宁桥,东接龙华小桥,微风细雨,缭绕烟波,皓月澄潭,水天一色,清幽宜人。南朝陈尚书令、文学家江总曾作《修心赋》描述了龙华寺境和在寺中清幽的生活:寺左江湖,面山背壑,东西连跨,南北纡萦;聊与苦节名僧同销日月,晓修经戒,夕览图书,寝处风云,凭栖水月。

“因为地处市郊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是文人雅士、有识之士聚集之地。”市佛教协会秘书长袁国辉告诉记者,据记载,公元1558年以来寺院几经兴废,明清、民国年间均有过整修。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齐维卫尊佛造像移奉于寺内历时十数年。但“文革”之初,佛像遭毁,寺舍也被用作了红卫兵招待所。所幸的是,该寺的大雄宝殿尚完好,旁边的寮房、廊披虽成历史陈迹,但其开间和进深尚清晰可辨。

陈年往事

龙华寺几经兴废与修整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末年传入绍兴后,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到东晋、南北朝时,一度成为我国江南传播佛教的中心。”在任桂全主编的《绍兴佛教志》中,详细地记录了佛教文化在绍兴的辉煌。从东汉至民国,绍兴相继建成的寺院庵堂有2788处,现在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8处。

“说到绍兴佛教的影响力,在市区范围内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古寺是不行的。”袁国辉说,当时,有关专家也提出过要重修大善寺(现城市广场大善塔旁)和开元寺(东街市人民医院原址),但最后还是将目光瞄向了八字桥历史街区里有现实重建基础的龙华寺。

于是,2005年,在市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龙华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得以恢复重建。业主单位市城建投资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坚持“有实物的用实物、有图示的按图示、无实物无图示的按文字记载”的做法,对该寺院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寮房等建筑进行落架大修,一批保存完好的石柱、梁坊等构件成功复位,使这一历史遗存在修复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其历史的原真性。两年后,修葺一新的龙华寺迎来了重新对外开放的日子。

【头条】: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竣工 引人注目

【两岸】:启智运悲 慈济为灾民建设安身立命的家园

【禅茶一味】:禅与茶悟道 瓶喝也行  

【素食】:秋季每天都吃点石榴好处多

【觉悟】:机锋无限——深入内心启发清净的智慧

【一日禅】:懂得放弃 寻获另一种释然

【心灵物语】:反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众生】:李厚霖:我不会拿自己的信仰做秀

【佛艺】: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特征(一) 

【书店】: 大手印实修心髓—瑜珈心性学科颂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