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朝圣 > 正文
道听途说:赏关中第一奇观彬县大佛 解千古之谜
2009年06月26日 10:50陕西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朝圣] [千古之谜] [彬县大佛] [道听途说]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312国道旁,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将士与隋朝的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争,10多万将士战死,为纪念和哀悼这些将士,唐太宗命人在彬县这座大山面向战场的一面雕刻大佛,以告慰战死的人们。

大佛窟

由于是奉皇帝之命,工匠们在大山上找到了巨大无比的石头,雕刻了三座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0.5米。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佛像面部表情雕刻得非常细腻,慈祥的面容显示出对人间苦难的关心和同情,也表达了唐太宗祈求和平和幸福的愿望。

在象征大佛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伎乐飞天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艺术。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对西域、日本乃至印度佛教艺术传播和佛像造型都有很大的影响,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提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

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踞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是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重新修建的。大佛窟内有佛像1001尊,佛龛70余处。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


千佛洞

千佛洞

大佛寺里面的千佛洞也是吸引古今人们的一大亮点,千佛洞内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取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与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地显现着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

【头条】:中国政府将投巨资对西藏哲蚌寺进行维修

【两岸】:法鼓大学举办系列讲座 开发心的能量

【观点】:佛教:东方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支柱  

【素食】:韩国,成为素食者的天堂

【觉悟】: 世界澄澈宁静 出家生活最幸福的事情

【一日禅】: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

【心灵物语】:水车启示:出世与入世

【众生】:不流俗的萨顶顶:音乐来自藏传佛教的灵感

【禅茶一味】:茶禅一味的寺院茶道  

【书店】:《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