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开国大典上唯一的僧人 从小在这里长大 | 师父来了114期


来源:凤凰网佛教

自动播放

他既是一位博学多闻的高僧,又是一位革命战士。他是开国大典上唯一登上天安门的出家人。巨赞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巨赞法师故居(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

巨赞法师故居家训(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

巨赞法师故居(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

他既是一位博学多闻的高僧,又是一位革命战士。他是开国大典上唯一登上天安门的出家人。“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巨赞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正值法师诞辰110周年我们来到法师的故乡江阴,带你一起走进法师故居,追忆童年时光和青葱岁月:

出生于殷实农家

1908年中秋团圆赏月之日,吃素念佛的小康人家一江阴东外要塞镇贯庄村潘家,一个男孩呱呱落地。父母亲为其取名楚桐、字琴朴,对长子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父亲潘咏霓半商半农,平时务农,又常去集市当秤手,替人称猪、茧、稻麦、柴草,收取一部分佣金。母亲徐氏种桑养蚕、纺织持家,并笃信佛教,喜欢烧香、拜佛、念经。

巨赞的家庭算得上殷实的农户,后期由于父亲嗜好饮酒、赌博,不务正业,家道日益中落。1923年,母亲徐氏因病离开了人间。尚未成年的巨赞,感到伤心极了。当风雨晦暝的时候,常常一个人跑到离家五六里的山里去仰天痛哭。月白风清的晚上,则一个人兀坐在田塍上横吹短笛。有时候在梧桐树下,对月独酌,直至大醉酩酊。巨赞从小就显得多愁善感,有时看到小叫花上门乞讨,就把省下来的点钱尽数给他,还替他难过半天。也就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巨赞萌生了将来要出家的念头。

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

巨赞法师的家乡一一贯庄村,是个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村庄位于江阴古城东门外,有“五里隔江城”之说。早年村中有街,街上当铺钱庄齐备、茶馆酒肆林立、南北杂货俱全。自然环境十分优美32个沟塘镶嵌村中,小河小溪环绕宅前屋后,河内种菱养鱼,河岸绿树成荫,处处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村中有重文化、重教育的传统和习惯,诞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吴研因等一批英才。巨赞先入私塾,后因母亲过早去世,家境逐渐清苦。自学先秦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特别喜欢老庄学说。再进贯庄小学就学。

五卅惨案对他产生的影响

潘楚桐1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庭生活逐渐清苦。遂自学先秦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特别喜欢老庄学说。次年,巨赞考取城内的江阴师范学校。在校常与同学讨论人生哲学,写“庄子刍议”,与同学一起办小刊物。1925年巨赞17岁时,上海五卅惨案爆发。近在咫尺的江阴踊跃响应,巨赞也与江阴师范的师生一起上街游行支持五卅运动。“五卅惨案”的发生,让小小年纪的潘楚桐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刺激他积极追求民主和自由,靠近校内青年团组织,积极活跃参加校内的演出、比赛等活动。

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江阴,潘楚桐与同学们一起组织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演出活动;在学校里与进步师生一起反对校方腐败,是个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

清凉寺未能如愿出家

常州清凉寺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由常州籍枢密副使胡宿请额所建,初名报恩感慈禅院。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静波禅师动工重建,至民国初年竣工,历时十余年,规模仅次于常州天宁寺常州清凉寺在江阴颇有名声,对于早有出家想法的潘楚桐很有吸引力。1927年,巨赞从江阴师范毕业。酷暑期间,他悄悄从江阴来到常州,找到清凉寺应慈法师,提出了想要出家当僧人的请求,因机缘不顺,他的第一次出家未能如愿。

从大夏大学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暑假期间,潘楚桐找常州清凉寺应慈法师要求出家,因机缘不顺首次出家未成。后因战乱不能回家,旋改道杭州,巧遇太虚法师,再次提出出家想法,后随太虚法师去厦门闽南佛学院学经半年。由于种种原因,潘楚桐的第二次出家还是未能如愿。后迫于父命又入上海大夏大学读书。

大夏大学创办于1924年享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潘楚桐在大夏大学就学期间,有幸结识田汉等一批革命青年,并与田汉等一起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革命的引路人一田汉

潘楚桐1927年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认识田汉,并在田汉指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时期,又在南岳、桂林共同相处,成为知心朋友。巨赞发起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田汉赠诗巨赞:“缁衣不着着锦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春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

巨赞在桂林创办《狮子吼》杂志,田汉热情支持,撰写稿件。1942年年底,巨赞《寄怀桂林田汉》诗云:“崎岖山下路,恻怛佛家情。对镜憎华发,年来白几茎。

1950年,田汉为巨赞题诗:“十载曾弯射月弓,低眉和尚气犹雄。焦枯几处求霖雨,应脱缁衣学秉忠。”田汉十年动乱中受迫害致死,后平反昭雪,巨赞有悼诗“靴声橐橐忆当年,慷慨陈词猛着鞭。南国剧场聆夜话,祝融峰顶设斋筵。北来常作书房客,迟到方知厄逆连。往事萦思剩一恸,于今昭雪尚凄然。”

田汉(1898-1968年),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张坤等。湖南省长沙县人。我国著名的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灵隐寺如愿出家

1928年初冬,潘楚桐从上海回到了江阴家中,接任金童桥小学校长,组织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他频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组织学校教员和纱厂工人罢工斗争,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仇视。当地的土豪劣绅联名写状,向江苏省党部告发。省党部下达了通缉令,他无奈乘坐一艘载运黄石的船逃离江阴,经上海再度来到了杭州。1931年3月,再次巧遇太虚法师,承他介绍,巨赞终于如愿出家,从灵隐寺方丈却非法师披剃,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来改名巨赞。

从却非禅师披剃

却非禅师(1873~1948),俗名萧来德,字木旺,福建泰宁县石辋村人。禅师辛亥革命时离家,追随北伐军。后看到“沙场残杀,头颅尸解,惨不忍睹”,于是心生恻隐,看破红尘,脱下军装,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民国9年(1920)任灵隐寺监院,民国19年接慧明法师方丈之职。

1931年3月,潘楚桐来到杭州,经太虚大师介绍,却非法师收潘楚桐为徒,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来改名巨赞。却非有《答巨赞来书》诗:“浮生逢末劫,据事应三斟。破瓦伏凉鼠,瓜田避盗心。立身同美玉,择木似良禽。莫昧于来去,古人耻拾金。”诗意恳切,可以反映出当时却非和巨赞的师徒关系十分融洽。

抗日战争爆发,却非避居上海,巨赞远走湖南、广西。抗战胜利后,却非回杭州灵隐寺主持寺内事务直到1948年圆寂寿终。巨赞1946年回杭州住灵隐寺,任浙江省及杭州市佛教会秘书长,期间纂修了《灵隐小志》。

隆昌寺受具足戒

1931年3月,巨赞终于如愿从灵隐寺方丈却非法师披剃出家,接着又到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受戒。巨赞到达隆昌寺已是3月11日,当时寺院已经"封堂”(宝华山每年传戒两次,春季受戒者必须3月1日前入戒堂,过期不收)。由于太虚法师的介绍,巨赞破例得以受具足戒。

隆昌寺是国内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律宗道场之一,也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之一,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来此受戒。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国名山、古刹都会受到热忱接待。

与太虚法师的因缘

太虚,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1927年,巨赞来到杭州灵隐寺,要求出家。刚巧中国著名高僧、世界佛教联合会会长太虚法师也在那里,经过交谈,太虚要他写一篇文章谈谈出家的动机和抱负。巨赞用骈文写出了1000多字的《出家志愿书》。太虚法师阅后,赞叹不已,他觉得这位年轻人思想敏锐,才华出众,是有用之材。他在评语中说:“斯亦有志于道之士,得其师导,可臻上达。”

过了几天,太虚法师带着巨赞来到厦门闽南佛学院,让他学习和研究佛经。几个月后,闽南佛学院大闹风潮,巨赞有点呆不下去了,家未出成,同时受父亲之命又回到大夏大学继续读书。后为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逃亡到杭州。

1931年3月,太虚法师再度来到杭州,承他介绍,巨赞终于如愿出家,又承他介绍,巨赞破例受具足戒。回顾巨赞法师的一身可以证明,太虚法师是巨赞法师一生追随对象和学习榜样。巨赞较好地继承了太虚法师的衣钵,特别在佛教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巨赞法师画传》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薛彤 PFO014]

责任编辑:薛彤 PFO01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走进巨赞法师故居 http://p0.ifengimg.com/source2/pmop/storage_img/2018/11/03/pmop-091242200_size4_w1280_h720.jpg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