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是佛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基本德目,赵朴初以此作为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加以提倡,主要是为了强调佛教入世的一面,突出佛教道德教化的优势,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他特别重视“人”和“做人”,他说:“我国佛教界为发扬佛陀利生济世的精神,主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1认为要成佛必须先做个好人,“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须先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2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就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精神,他称之为“以救度众生为自救”。强调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也是与他所主张的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相一致的,他说:“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在实践方面,赵朴初特别强调“菩萨行”。人间佛教虽然重视现实的人生,主张成佛以做好人为基础,但人间佛教依然是宗教,具有宗教的出离性特点,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以人间佛教提倡做好人,但不能满足于做好人,而是要修学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说:“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3人间佛教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利益国家和社会,实现人间净土。他说:“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4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这一思想并非后人所创立”,而是原始佛教本来具有的内在精神,是佛陀之本怀,这种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他引用《增一阿含经》中“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等以为经典依据,“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5。他还广引大乘经论证明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广泛地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他说:“中观宗之祖师龙树在《大智度论》提出,‘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瑜伽宗的祖师弥勒和无著在《瑜伽论》和《大庄严经论》中提出菩萨若不学习‘五明’就不能证得一切智智。尤其是《大庄严经论》中提出化身佛教化众生的四种示现以工巧为首。大乘的这些积极入世的光辉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隋唐时期在中国建立的几大宗派几乎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和倾向,其中以禅宗最为出色,他们高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法印,使佛法与生活打成一片。中国佛教的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增强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6
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对人间佛教的思想作了精辟的概括:“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7
作者:
华方田
编辑:
汪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