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泡沫佛教”与返朴归真的潜流
在佛教向世俗社会快速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边缘化”问题,就是在大量吸纳并消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自己的宗教资源。所謂“边缘化”,就是偏离作为佛教根基的出离心和內证精神,仅仅滿足于在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中较为浅层和表层的效应,其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泡沫佛教”現象,在表面繁忙热闹的大场面下,恰恰是修证法门的缺位﹗“泡沫佛教”同最近几十年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相关,山头林立的教团现状,更加重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其实,在台湾也早有人提到,从佛教发展史来看,早期教团的分裂,及中国屡次引起的排佛运动,都无法排除其中寺院过于富有及其带来僧团腐化的经济因素。江灿腾在台湾《佛教文化》1991年11月号上,发表题为《台湾寺院经济的来源与管理》的社论,和《当前台湾寺院经济问题的省思》一文,就告诫必须考虑到佛教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不要将台湾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资金,作几乎穷尽式地汲取。应该事先考虑到,一旦资源不足时,又如何维持庞大的道场开销,以避免发生“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状况。去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提醒我们:当泡沫经济消退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泡沫佛教”也必然消散!如果我们不能前瞻性地应对泡沫消散以后的台湾佛教,至少不要在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大陆佛教中再制造泡沫了!
在台湾,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过分世俗化产生不滿,这从最近十年來藏传、南传佛教,以及标榜修证法门的新兴宗教和宗派在台湾快速发展可見一斑。十年前,经游祥洲博士介绍,我在上海曾见过时为灵泉寺住持的惟觉法师。后来听说他在大陆续上了虚云禅师的法脉。在短短的十年中,惟觉的中台山迅速崛起,成为当今四大山头之一。1996年夏天,有132名大专青年在中台禅寺出家,成为举世震惊的“中台山事件”。是年,耐人寻味的是,与世俗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佛光山突然宣布“封山”,以潜沉下来充实内部。从这一系列迹象中,不难看出台湾佛教界正涌动着一股厌弃世俗化,向传统修证道路复归的潜流。惠空法师发起的禅学研讨会,正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他在主席致词中,对此有很深的感慨,“很多法师、居士、教授、学者,大家谈到禅修的问题时,都感受到在某一个范围、某一个层面上,都有彷徨无助的感觉!”会议期间,以弘扬印顺思想为职志的宏印法师,送我一本由吕胜强居士编辑的《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他同意我的看法,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世人认为印顺法师仅仅是学问僧,而不重视修行的误解。
佛教既是重自内证的宗教,故佛教之权威性与合法性,也就建立在现量(证悟)之基础上。但“证”“悟”是很难得出一个客观衡量标准的主观性体验,也是最容易为外道神棍胡说八道的话题。现代禅的创始人李元松和理论骨干温金柯,都曾受惠于印顺法师的法乳之恩。温金柯动情地说,正是在印顺的理性精神洗礼下,他们才感到以印顺的崇高地位,其思想体系中对修证的忽略,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禅曾批评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浅化了大乘菩萨道精神,对此质难我曾当面请教印公:“关于菩萨留惑润生,永不证悟,度脱众生的问题。既然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将要如何来度众生呢?”印顺法师语重心长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及永度众生的精神;包括开悟在内,都是无数世之熏习,时机成熟才会成就,故勿急功近利!要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只有政治、宗教、学术三极的平衡,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详和稳定。只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的协调,才能使佛教得到健康发展。何谓边缘,何谓核心?端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最滑稽的事情,莫过于不安其位,成为无所凭依的边缘人。须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作者:
王雷泉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