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同时,他将发大菩提心看作是整个佛法精神的中心,并指出,修行佛法的人要发菩提心,就得发以下三种心:一是大智心,即不着我相,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二是大愿心,即广修善行;三是大悲心,即救众生苦。同时,他又指出,发菩提心者,须发四弘誓愿:其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即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其二,烦恼无尽誓愿断,即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其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即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其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即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只有无我的大智心、广修善行的大愿志、救众生苦的大悲心,并发四弘誓愿,才能真正具有彻底的大菩提心。弘一法师将以无我之精神作世间利益众生的事业之大菩提心,看作是整个佛法的重心,这表明他像太虚大师等现代人间佛教的鼓吹者和推进者们一样,是自觉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的。
中国自宋代以后,简便易行的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逐渐兴盛起来,到近代,更由于印光、谛闲和圆瑛等大师的极力提倡,净土法门成为社会上接引信众最流行的修行法门。可是,大多数净土法门的修行人只注重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净土,而忽视或轻视了积极地做利益众生的慈善事业,使佛教成为一种向死的消极的宗教形象。弘一法师特别针对这种状况,指出:“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作者:
何建明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