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思想与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
2009年03月28日 21:18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认为,“慈”即是友爱之心,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利乐,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不计恩怨,给予一切众生利乐。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建立在友爱、关怀、平等的基础之上,领导要有表率作用和思想引导的作用,在使用权力时,要不分亲疏、贵贱,并抱开私人的恩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凤凰卫视的行政总裁刘长乐,每天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挖掘员工身上的优点,每天赞美员工三次,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个友爱、快乐的工作环境。“悲”,即同情他人的受苦,为众生创造脱离苦难通往喜乐的因缘。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员工埋怨企业福利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太辛苦的情况,要改善这种关系,领导要有“悲心拔苦”之情,关心和爱护下属员工,了解其疾苦,解决其困难,设身处地为部属着想,与员工同甘共苦,甚至比部属更艰苦,促成自己与部属之间的感情融洽,员工自然会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喜”,即喜悦他人之享有幸福,为众生离苦得乐真心喜悦,不起嫉妒。日本企业界普遍把本企业看作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大家庭,注重分享每一位员工的喜悦,员工家里有结婚、过生日或生孩子的喜事,领导都会上门拜访、送礼祝贺,领导与员工之间很容易就建立起一种稳定、良好的和谐关系,很多员工都是在同一个企业里工作一辈子。“舍”,即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对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自已的一切交给社会,造福众生。佛教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是根,得是果,小舍有小得,大舍有大得。“舍得”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领导在决策管理中,先要通过满足他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从中取得自己的利益,也即是满足他人的欲望同时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不舍不得”的大智慧。

另外,“四无量心”能提高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综观历史上所有著名的领导,都具有一种极其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良好的形象。恩威集团的总裁薛永新认为“四无量心”能营造美好心灵,是人生经营理念的最高层次,为人生经营之本。管理者通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来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在和睦的氛围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与组织行为不相符的习气,积极向上。

三、“弃恶从善”实现员工与员工的和谐

佛教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是“弃恶从善”,认为修善能破恶,念善则罪消;积善致福,积恶遭祸;祸福有根,善恶有报。《涅槃经》上云:“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僧枷吒经》云:“若造善业者,则有乐果报;若造不善业,则受于苦报。”《那先比立经》云:“信作善得善,信作恶得恶。”这就要求人们扬善抑恶、团结互助、舍己为人、服务民众。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员工与员工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关系,但由于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不能协调平衡,很容易地会出现各种矛盾,甚至纷争,这既严重伤害员工之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更有悖于和谐企业的生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宣扬“弃恶从善”的思想,积极引导员工立定向善之心,唯善是从,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尽力去做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的事,就能共同努力去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双星集团运用“弃恶从善”的思想对员工进行教育感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佛教的“弃恶从善”思想,不仅能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建立人自身的和谐。佛教认为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人际关系,必须从能创造的主体--自身的心灵这根本上着手,力行众善,不能作污染心灵的恶业,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弃恶从善”能净化人心,祛除蒙蔽自性的“贪、嗔、痴”三毒,达到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建立身心的和谐关系。员工是企业形成最基本的因素,单个的人在精神上做到祥和无诤,“心净则国土净”,则整个企业将变得和谐融洽,这样,构建和谐企业的愿望就会实现。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明生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