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三:狭隘的视野和自私的心胸只会带来沉沦和失败
当金融海啸进一步吹袭,市场进一步恶化,美国汽车生产业钜子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量急速下降,经营出现问题而向美国政府请求资金援助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逐一让媒体曝光了。一方面是公司的高层在公司资金短缺时竟然还 乘坐私人飞机到华府出席听证会,另一方面是公司的工会代表竟然公开表示不同意在这困难时期接受减薪等损害工人利益的举措作为接受政府援助的交换条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个曾经享誉四海的美林证券,就在公司面临倒闭、在被美国银行并购接管的前夕,公司的总裁竟然不顾已经百孔千疮的公司经济情况,发放大笔的花红奖金给公司的高层及员工,公然无视接过它们这个烫手山芋的美国银行的股民的利益。在这些不负责任的举止行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自私狭隘、贪婪无厌的丑陋心灵,而正是这些不负责任的企业高层,把一家又一家曾经是叱吒风云的百年老店变成与社会人性极度不合谐及不可持续、走向衰亡的企业。
三 如果佛陀是个CEO
佛教思想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建立和完善一个企业的发展有著许多积极意义。从金融海啸所凸显出的许多问题,如果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及企业环境中,是否就会因为缺乏所需的诱因,而不会发生呢?换句话说,假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是遵循佛教的教义,它们今天的命运是否就会截然不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会假设如果是由佛陀来做这些企业的CEO,它们应该具备怎么样的体征。
对社会人群充满感恩心
一个遵照佛教教义的企业,除了能够为企业拥有者及其成员创造利益,更应该把其所服务的社会及人群的需要放在首位,把众生的疾苦放在心间、保持企业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企业还应该认识到,世间的事业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当今社会的财富伦理建设。佛法系统中完整的福田观,决定了企业对三种福田的知恩、感恩、报恩,应具体落实于其对社会的回报上。根据佛陀的教导,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绝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前面所谈到的许多大企业与金融界精英的贪婪无耻的行为也会受到适度的遏制。
道德自觉、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因此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特质。
对于企业而言,对应于佛教思想,众善奉行的意义体现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发展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精神要抛弃。与此同时,企业应该自觉的坚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遵守市场经济秩序,为建立一个和谐、理性、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而努力。当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或政府条规,损害企业及社会利益的行为时,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
在金融海啸还未发生之前,接二连三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道德与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与企业界的重视。然而单靠加强监管与控制的手段,道德他律的约束性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以道德自觉贯通企业经营活动,其发挥出来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因此,只有通过企业成员在一个崇善弃恶的企业文化中加强个人的修炼,加上企业领导的身体力行,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解行并重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维护和贯彻佛教商业伦理道德的信念和决心,企业本身才能和国家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为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
杨威荣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