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2009年03月28日 21:11 】 【打印已有评论0

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成为佛教思想的虔诚信奉者和实践者。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国企业家是一个具有鲜明企业家精神的群体,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对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信仰成为企业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1、佛教信仰与早期经济活动主体的历史渊源

从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佛教与商业、僧团与商人之间,有著密切的联系。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释迎牟尼刚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

尔时世尊,咒愿讫己,即便受食,食既毕竟,澡漱洗钵即授商人三皈。[2]相对吠陀时代的农牧业社会[3],佛陀时期的印度社会出现了以金属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庞大的商队、借贷频繁、储蓄与投资等活络的商业经济现象[4],商人阶级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

释迦牟尼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社会基础的变化,肯定商人作为职业的如法性。经商是过好世俗生活的正当职业之一: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5]

另外,指导商人如法求财,为商人的经营活动设立了伦理规范。“戏求财物、非时行求财物、饮酒放逸求财物、亲近恶知识求财物、常喜妓乐求财物、懒惰求财物者为非法”[6],否则,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7]。其次,为商人提供经营技巧,如:货卖速售,大得财利”[8]、“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为企业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佛教僧团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其规模从最初仅在恒河流域布道的六人(懦陈如等五人加上释迦牟尼本人),发展至今成为由遍及全世界几亿信徒组成的无数僧团。相对于悠久历史、规模庞大的僧团,同样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是否可以从佛教的发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码呢?

在佛教经典《六十华严》中揭示了其发展的奥秘所在: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开示甚深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复次悉能赞叹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分别解说十二缘起,是故能令法宝不断;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复次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恼,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10]

佛教信仰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为中心行为规范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 “缘起实相”、“业因果报”、“自利利他”的伦理观更是蕴涵著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11]

二、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关系

企业家精神,主要是指具有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包括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三个方面。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第五世多智钦·龙洋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