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诸法无我”彰显了佛教的的无边智慧和至高境界——对企业管理具有导航作用
佛教讲“诸法无我[2]”,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无我”即是无自性,就是性空。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执著于“我”,才能与宇宙万象的一切东西,共荣共生。由此可知,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众生的切实利益。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一方面从企业的行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企业本身能够生产什么,而不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还是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同事,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根据市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企业管理者当中2/3的人群。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再次,佛教对僧团的管理理念“六和敬精神”——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向心力,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僧团队伍作为承载佛教的载体组织,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并且佛教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我想,这与佛教圆满和谐的“六和敬”精神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必须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
这些,对于企业团队建设亦颇有启示,将六和敬精神引入团队建设中来,对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是有重大帮助的。什么是六和敬[3]?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里面牵涉六个对象,即身,口,意,戒,见,利。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意即员工的情感态度,戒即公司的规章制度,见即员工的见解判断,利即员工的自身利益。这六点都是建设一支和谐团队所不可缺少的。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同住是员工之间的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怎么做到这些呢?首先就得靠礼仪,礼仪是外部的规约,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就是内在的精神气质,需要靠规矩才能形成,没有礼仪的团队就会松散就没有战斗力,所以身和同住是第一步。
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诤。口和无诤需要企业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就容易沟通了,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误会乃至矛盾。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骂员工,和气生财,有了和气就会有财运,天理如此。意和同悦是要培养员工的共同心理。企业管理者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员工也是人,员工也有感情,你关心他,帮助他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让他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他就愿意为企业付出汗水。戒和同修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制定得合理,得人心,要让大家都愿意接受,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要公正平等,绝不徇私舞弊。只有这样,员工才愿意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当然,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死板僵化,不合理制度的要及时修改。当然不能以企业管理者个人意志为尊,而要征求员工的意见,进行修正。只有最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最充分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见和同解是企业要有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要让员工朝著共同目标努力,而不是各持己见,各自为政。思想决定行动,在原则问题上统一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见解相同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利用员工大会等形式给员工做思想工作,贯彻企业既定方针,防止员工思想上的紊乱,治企的根本在治心,员工心齐了,没有办不好的企业。利和同均在企业中并非平均主义。而是利益的分配必须按照统一的原则,依照员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不
作者:
延阔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