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意识变得集中的、清净的、明亮的;没有染污的,没有缺点的;温顺的,有能力的,平稳的,并且达到了定(沉着)。我指引它去寻找去除烦恼的智慧。我直接觉悟到它是:这是苦,这是苦之因(集),这是苦的停止(灭),这是带向灭苦的方法(道)。我也直接觉悟到:这是染污,这是染污之因,这是染污之中止,这是中止染污之方法。当我觉知这些的时候,我的意识从欲望的染污中,从执着(存在)的染污中.以及从无明的染污中得到了解脱…”(Bodhi,67)。
在此中,佛陀真正阐述了止与观或定与慧在觉悟真谛中之重要性。若无此止观或定慧,修行者是不能获得圆满觉悟的。所以不仅原始佛教中特别强调禅定与智慧的修习,大乘佛教中更是强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练习。其实,中国大乘佛教之八个宗派中都有系列的修学体系,尤重视止观的修习。但现在大家往往重视于经典的研究,或宗派教义的研究;对止观的重视程度的确有些下降了,或说不够重视了。实际上每部经典如加以仔细研究的话都有止观的修习。如在印海长老所翻译的《止观方法及其实践之研究》中,就有描写《般若经》中的止观、律藏中的禅之实践、《瑜伽师地论》中之止观的研究,《清净道论》中之止观,《成实论》中之止观的研究,以及《大乘起信论》中的止观实践。而在各宗派中,历代祖师大德也根据所依经论,而列出每一个宗派的止观修行;当然因为所依经典或侧重点不一样,每个宗派对止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再加上后来人的有意无意的忽略,而使大家忘记每个宗派除了教理教义外,最重的实践法门,即止观(戒定慧)之养成了。所以慧岳长老在《天台教学史》中指出“中国佛教之教学思想史中,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是精致于理论而贯穿于哲学的极致。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却独着重实践行持为旨归!然在各宗中能论理与现行兼备──”教观双美“的宗派.那就要推让天台宗的教学。”(Jian Chen,454)
因为老法师是研修天台的,或许他的话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但至少提醒我们在研修各宗派时,可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而没有注意全面性与贯穿性。确实在所有宗派中,智者大师对止观的重视程度可能是其他宗师所无法比拟的。他将佛教修行方法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类,而他的标准是修习者的根机浅深。他认为:
“其中属于渐次止观的修习方法,适合于浅根机的人修习;属于不定止观的修行方式,适合于中根机的人修习;而圆顿止观这种修行方法则适合于上根机及上上根机的人修习。这三种止观合起来,表明了不同根机众生皆可通过修习相应的止观而成佛,即众生皆可成佛。不过,智者大师对佛教修行方法所作的这种分类,并不简单地是一种佛学理论上的施设,而是反映了智者大师(一)对于南北朝佛教修行方法的统一与汇聚;(二)不轻视任何一种传统的修行方法,并在修行方法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创新;(三)将传统与创新的修行方法融汇于一体,统一于同一止观名下,建立起天台宗”圆融百家“的修行方法体系。这一切体现了天台宗”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大乘佛教圆融无碍的精神。”(Jian Chen,284)
作者:
宏正法师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