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2009年03月28日 22:27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我国受文革影响,世界近8亿没有信仰者多数在中国,这些人没有信仰,如果不及时进行精神引导,将变成盲目崇拜者或金钱信仰者,对中国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是极大的障碍。然而,这些非佛教徒的中国人大多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熟悉佛教因果报应、善恶观、功德思想、六道轮回观念及佛教普度众生的普世情怀,将其纳入佛教修学次第管理范畴,对佛教文化重建有积极意义。对于非佛教徒的修学次第建设,当以佛教艺术及哲学、心理学为主,附以佛教养生之道,令不是佛教信徒的普通国民,也能享受到佛教高等智慧的加被,树立健全的人生宇宙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普遍尊重不同的文化现象,包容一切,如海纳百川,成就非凡心智,为祖国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作贡献。

所谓亚佛教徒,不仅熟悉一些佛教基本理论,甚而认同佛教思想,偶尔也到寺院烧香拜佛,或参加一下佛教法会,参与出家师父的讲经弘法活动,对佛教有一定好感,但并不是佛教信徒。在中国,亚佛教徒的数量相当可观,至于不低于4亿人,所以对这类人群的修学次第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亚佛教徒的信仰状态是受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的佛教信仰影响,处于信仰与非信仰的游离阶段,有的因为历史或时代原因而误解佛教,有的对佛教缺乏全面了解而持观望的姿态,有的害怕佛教清规戒律约束生活而影响到个人的自由意志,有的受到假冒僧尼的欺骗而远离佛教,有的对佛教高深莫测的理论及神通感应之事讳莫如深,等等。对于亚佛教徒的修学次第,先以夏令营、讲习班、读经班、传统文化班的方式由理入行,厘清佛教思路,正本清源,消除思想误区,次当接受正统佛教修学引导,如体验寺院禅修、净修等,熟练运用佛教基本思想及修行方式,克服心理弱点,树立正信、正念、正见、正定而不退,成就健康人格,提升生命信仰。

接受佛教修学思想,在佛寺中正式接受三皈五戒仪式,承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誓言,成为佛教居士。佛教居士是佛教教团的组成部分,中国大陆就有1亿(近年称有3亿)之众,建立佛教居士修学次第,可谓势在必行。由于汉传佛教流派众多,其修学次第也因有较大差距。因为佛教居士生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如果对佛教居士的修学作统一次第安排,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汉传佛教一贯没有对佛教居士的系统教学方法,无组织无纪律,如一盘散沙,没有一点凝聚力,已经成了中国佛教的通病。我们通常以"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为借口,对在家居士即无权利也无责任可言。初发心者,不是皈依佛教而是皈依于某一师,多以个人崇拜进入佛门。上焉者以戒律、修持、道德、学风感化,中焉者位高、权重、势利、名闻所归,下焉者显异、感通、情感所依,不入流者为巧言利诱之所迫。许多佛教居士虽然皈依若干年,然不识三宝,更谈不上佛教基础知识,甚而与迷信、外道为伍,不知何为正信佛法,也没有一个组织或教团对大家进行有序管理或次第教导。鉴于目前佛教居士放任自流的散漫状态,当前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佛教居士的归属,以及修学体系的建立。在佛教协会或寺院,应成立佛教居士管理机构,对信众进行详细登记,并指定归属某宗教活动场所,凡有信仰需求,其归属寺院有责任给予满足。建设佛教居士修学次第,先以启信为要,引导在家信众的行为标准,如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和睦家庭,孝敬师长等;次当皈依三宝,敬信正法,学习佛教基础知识及佛教礼仪;再受持佛戒,规范身心,令心地清静;又修持出离心法,知世事苦空无常,诸法无我;再修习菩提心法,以布施等六度四摄,护持三宝,慈济爱人,成就圆满自他功德。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道坚法师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