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歸依的深義,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盤;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都不離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所以,我們佛教徒歸依三寶,舉行歸依儀式,從表面看來,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其實,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實現我們自己的“自性三寶”。
四、佛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圓融性
信仰在感情上具有一種排他性,這是必然的,佛教信仰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無限膨脹這種排他性,便會成為宗教上的原教旨主義或排斥異端。所以,一種宗教信仰必須堅持自己的宗教主體性,同時又要有包容性、圓融性,這種宗教才能給社會、人類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利益。佛教,便能做到這一點。
在佛教徒的眼中,佛教是偉大的、至高無上的、究竟的,歸依是回邪向正、回迷向悟。所以,在佛教立場上,那種三教同源論只是出於一種教化的方便說,並非究竟義。若不斷請其他宗教人士向一般佛教徒宣說教義,雖然表面上這有助於瞭解其他宗教,促進宗教和平,但這畢竟有違於佛教信仰的純潔與至上。但是,佛教是一種和平、智慧的宗教,在佛教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傳教而發生戰爭,佛教徒以其特有的包容心為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尤其是中國佛教,以其特有的融攝力與教化力,以“判教”作為方便手段,將其他宗教、文化攝入自己的信仰體系。這樣,不但體現了佛教的偉大與究竟,而且表現出佛教的包容性。
但是,佛教的信仰是最合乎理性的,一位對佛法已經具有相當認識的佛教徒,對能夠接受考驗而無法動搖他的信心。而且,佛教不是一個獨斷信仰的宗教,不否定其他宗教的價值。佛教將法門分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礎,是一切法門的共通法門,也是一切宗教與哲學的共通善法。所以,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雖然自信佛教的價值超過其他宗教,但是卻是不歧視、排斥其他宗教,這是佛教的殊勝處。
佛教的信仰既然是激情與理性的合一,所以在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便表現出應有的儀式與智慧。有些人經常認為信仰佛教不必要任何外在的儀式,不需要參加任何佛教法會或活動,認為這種信仰是低級的。其實不然,儀式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體現,是佛教徒表達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實踐佛教禮儀的過程中,通過事相、感性的感染力,從而讓佛教徒能夠領會佛教的智慧與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靈,有助於傳播和強化佛教信仰。同時,佛教禮儀是僧團聯繫信徒的重要管道,加深佛教徒之間的感情,是提高佛教徒凝聚力的源泉。在參加各種佛教的過程中,我們佛教徒不斷地加強佛教的認同感,以及自身作為佛教徒的認同感,會在內心世界裏形成一種強烈的感受:我是佛教徒!這是非常神聖而且有意義的。而且在集體的生活中,在大眾的加持力下,更容易收攝自己的身心,更容易增強自己的信心。
但是,佛教的一切儀式都是作入悟入真理的方便與基礎,許多儀式本身都具有表法的意義,如燒香、供花等。正是通過這些儀式,使我們瞭解到佛法的內在生命與宇宙真理。這體現出佛法理事圓融的特質。
所以,佛教信仰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具有與其他宗教信仰相同的一面,但是佛教信仰更突出表現其不共與殊勝的一面。
作者:
界靜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