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
2009年03月28日 22:13 】 【打印已有评论0

下面,我将就这些内容详细说明。

二、谈佛教修学体系之“共法”

1、发菩提心

学佛,最重要就是最初的真正发心。《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谈到发心,这是南北传“三乘”佛教[1]的共法。在《杂阿含经》里[2],佛陀告诉弟子要发菩提心,证得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无漏根;更于《华严经》中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3]可见,发菩提心是佛教修学体系的关键性出发点,菩提心穿透自度度人之一体两面,无可偏废。

然而,虽说菩提心是三乘佛教的共法,但南传(原始)、北传佛教,对菩提心的相关界说不尽相同。

原始佛教以无常、苦、空、无我为菩提心的内涵,重点倾向于个人的离苦得乐而证入涅盘。主要弘传阿含的教法,强调笃实修行安那般那、四念住等禅修方法,以证取无漏涅盘果;汉传大乘佛教的发菩提心内容除了自度解脱之外,更强调利他的菩萨行。此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四弘誓愿的实践,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至于密乘所说的发菩提心,其实际内涵和精神与汉传大乘佛法所著重的并无二致。两者同样以自度度人为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密乘在实际修学方法上强调对本尊法的观想等密乘行法。

无论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学佛起点就是发菩提心。从以南传强调的佛教之解脱三法印、四圣谛、缘起观等法义,切实地修行,体悟自性光明,到大乘法教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发起,成就广大佛行事业,悲智周遍。两者所修学的都是传承自佛陀教法,目的都是教导众生止息内心的无明烦恼,达到真正离苦得乐、涅盘寂灭的解脱境界,圆满正觉的世间。

于此,我个人对菩提心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菩提心就是成佛之缘起,当一切缘起时,即能发愿自觉觉他,相信未来定能圆满一切的种子而成佛。种子即是记忆体,每一记忆体就是不同种子,若能让每一记忆体都是遍智、正觉,那么一切种子的呈现将都是福慧具足,这就是佛陀的境界。

如果发心发愿不正确,便不具足真福真慧。这等于生了孩子后却不管教好,使得生命成长的过程到处流浪漂浮,最后沦落到没有价值的生命,浮沉于生死海中。所以学佛的人念念都要是正念、正见。相信因果,相信一切种子记忆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相互因果,这样才能正确的发菩提心。要时时刻刻去缘自利利他的心,自利是把自己的人格品行调好;利他是让别人能离苦得乐,不造恶因结恶果。要懂得记忆就是种子,每个人未来生命都要靠记忆体去串联,了悟缘起成佛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心道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