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03月29日 12:58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教学态度上,佛陀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佛陀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可得;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心中本有的潜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脱的境地。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佛陀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他总是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是宗教,而且是教育;是一种教人觉悟的教育;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的需要。因此,佛化教育的推行,正切合时代、社会之所需;佛教学院的兴办,除了以佛学为主,并增设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则与一般学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善根深培,将来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佛教教育现况之检讨

佛教教育工作,事关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佛教百年大计。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地区的佛教界和学术界至今依然存在著「三资危机’:师资断层,资金短缺,资料匮乏。从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算起,大陆佛教教育在‘文革’后已经历二十余载。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亦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种种的不足。目前大陆佛学院办学品质普遍偏低。首先,在生源的素质上普遍较差;其次教学品质不足,由于师资的缺乏及不稳定,以至于许多课程只能视师资而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开课;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无法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而在师资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首先,在素质上,许多任教的老师都是刚毕业的佛学院学生,其本身的专业不够成熟,知识还没有经过消化与提升,所以往往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其次,在知识的广度上缺乏,对佛法的整体把握与外学知识均不足,因此授课时不能触类旁通;以致在讲课方法上普遍不规范,自身又没有接受过授课方法的训练,所以讲课时很难生动活泼而吸引学生。

此外,在办学形式上,从全国佛学院的体系来看,存在着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遍地开花‘小而不全’式佛学院,到处皆是,并没有按照高、中、低三级来进行办学;在课程设置上,亦没有侧重,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准无法与海外同类院校相比,以至于许多学僧无法受到系统的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只片面仿效世俗学校之学制和师生职衔待遇,造成非僧非俗之政策导向,‘学修一体’和‘寺院管理丛林化’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证。因此,整体而言,目前全国佛教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无法与社会普通高校教育接轨,就更谈不上与国际佛学研究接轨了。

与此同时,教内有些长老缺乏全局观念和未来眼光,对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对佛教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远远少于用在修庙、塑像、开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对电化教学、电脑运用、建立佛教网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学资源;二十多年来全国各级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层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担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对广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亦不够重视,更缺对居士骨干的专门培训。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宽运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