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与科学的一致性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 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 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1、佛教与科学精神的一致性
正因为佛教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联系的如实认识基础上的,所以佛教的信仰是理性的。佛教从来都反对迷信,佛陀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论,包括佛陀的言教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本具的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只要能够开发智慧,人人皆可成佛。这样强调智慧、强调平等、强调理性的宗教,和科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不足为奇的。
尤其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旨在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提倡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所以五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是菩萨的必修课。其中除内明是佛教徒特有的“解脱”的学问外,因明即逻辑学,声明即语言学,医方明即医学,工巧明即各种工艺、技艺,全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因此,从大乘佛学的教义来看,佛教是要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佛教虽然认为科学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真理;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并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相反还鼓励信徒研究科学。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非但不会构成阻碍作用,相反还会有促进作用。
许多佛教徒在科学研究上还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例如,唐代高僧一行,不仅是真言宗阿阇黎和佛教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末佛教唯识学的复兴对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接引,更是居功至伟。以至于梁启超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中国思想界首先就是通过佛教唯识学来理解近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的,以此来打破儒家思想的长期垄断地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
作者:
蒋劲松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