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高丽史·高宗世家·三十八年(1251)条》所记,《再雕藏》雕造完毕以后安置在江华都城西门外的“大藏经板堂”。又如以下记录,之后又被移至江华禅源寺。朝鲜朝太祖7年(1398),《再雕藏》经板暂时被安放在首尔支天寺,定宗元年(1399),又被移至庆尚道陕川的海印寺保管至今。
《太祖实录》卷14:“七年(1398)……,七月五日丙午,幸龙山江。大藏经板输自江华禅源寺。戊午雨。令队长,队副二千人,输经板于支天寺。”
《定宗实录》卷1:“元年(1399)五月庚辰,命庆尚道监司,发印经僧徒于海印寺,太上王欲以私财,印成大藏经,纳东北面所蓄菽粟五百四十石……”
二.《再雕藏》的结构与内容
《再雕藏》从千字文天函至洞函,共639函,1574部6547卷。笔者对《再雕藏》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见<表1>“《再雕藏》的结构”。如<表2>所见,再从千字文帙号来比较了《再雕藏》和《赵城藏》。
众所周知,《再雕藏》是在《初雕藏》入藏经典的基础上(<表1>中“甲《初雕藏》入藏经典”),又收录了《初雕藏》以后从中国引入的经典及其它经典而刊刻完成的(<表1>中“乙《再雕藏》入藏经典”)。
三.《高丽大藏经》的校勘以及它的底本与刊刻
《再雕藏》的“俊、乂、密”函里收录的《高丽国新雕大藏经校正别录》30卷及其各卷首中都有“沙门守其等,奉敕校勘”的字样,由此可知《再雕藏》在刊刻之前经过了与《开宝藏》、《契丹藏》、《初雕藏》等大藏的校勘工作。因此与后世的大藏相比,《再雕藏》在经文的准确性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所以日本在明治年间发行《缩刷藏经》时,还有在大正年间编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时都将《再雕藏》作为底本。
关于《初雕藏》、《再雕藏》的底本和雕造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见解。
日本的小野玄妙曾在《佛书解说大辞典》中认为《初雕藏》是《开宝藏》的复刻本。
中国的《中华大藏经》编辑部在《中华大藏经》“内容简介”中将《再雕藏》看作是《开宝藏》的复刻本。
韩国人李箕永在他的“高丽大藏经的历史与意义”中认为《初雕藏》是《开宝藏》的复刻本。而对于《再雕藏》,他认为是守其法师校对了《开宝藏》、《契丹藏》、《初雕藏》后,重新编撰了登梓本刊刻的。
千惠风在《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认为,《初雕藏》是在收录了《开宝藏》、《契丹藏》、贞元入藏诸经论、宋新译经以及国内传本的基础上编撰了登梓本以后刊刻的。至于《再雕藏》,他认为是在修改《初雕藏》以后复刻的。
笔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关于《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刊刻的研究”(《韩国图书馆情报学会志》第32卷第3号,2001)中写到《初雕藏》、《再雕藏》是《开宝藏》的修订、复刻本。而关于守其法师用来校勘并刊刻《再雕藏》的底本与对校本,笔者曾得出以下结论。即在“国本”(《初雕藏》)、“丹本”(《契丹藏》)、“宋本”(《开宝藏》)中,法师主要以“宋本”为底本,再以“国本”、“丹本”校勘修订了“宋本”。也就是说“宋本”是刊刻《再雕藏》的底本即登梓本。“宋本”中没有的经典或有较大缺陷的经典则以“国本”或“丹本”为底本,或进行修订以后当作登梓本,或重新制作登梓本雕造,编入了《再雕藏》。
作者:
柳富铉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