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佛教徒的“边地意识”,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论”,却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社会提供了范例,客观上增进了中国社会对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佛教的这种亲和力与包容性,亦即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这在我国历史上的异族统治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戎神与异族统治
东晋时期,北方地区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先后16个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权力更迭,史称“五胡十六国”[5]。西晋的遗民,被外来的胡族蔑称为“汉子”,一个在当时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些占领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觉得佛教也是外来的文明,与他们是天然的盟友。
后赵皇帝石虎说,“佛是戎神”,不分胡汉,境内的老百姓都可以信奉。石虎(295-349),羯族人,这位历史上罕见的暴君,是中亚粟特石国人后裔[6]。以前这个民族信仰祆教,他在听信了神僧佛图澄(232-348)的劝告后,大力推广佛教,这使“胡汉杂居”的北方,很快实现了民族的和解。以前的汉人政权,并不允许汉人出家,佛教往往是在西域来的侨民中间流传。但到这个时期,禁令已经不复存在,汉人可以自由地出家为僧。佛,这位外来的“胡神”、“戎神”,成了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纽带。
到了南北朝,北朝拓跋族决定“汉化”以后,北魏在洛阳设有“四夷馆”,商胡贩客,络绎不绝[7]。此时的佛教不再归属专门负责接待“四夷”的鸿胪寺[8],北魏设有专门的僧尼管理机构--昭玄寺。佛教在这个异族统治时期,取得了空前的迅速发展。据说,当时北方的僧尼人数一度高达二、三百万。
大唐帝国崩溃以后,中国陷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乱世,史称“五代十国”。西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建立北宋王朝,而北方有契丹族的辽国;五十多年以后,在西北边陲,党项族的西夏国慢慢崛起。随着辽国的灭亡,女真族的金国迅速崛起。在这个时期,佛教再度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全都信奉佛教,特别是辽国统治的北方,继承了中晚唐的佛教传统,最盛行密宗与华严宗。西夏正式建国以后,大兴佛教,先后六次向宋朝请赐佛经[9]。军事上并不强大的宋朝,文化建设却是空前的发达,有意识地利用佛教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把自己刊刻的佛教大藏经,颁送给契丹、高丽和西夏。作为政治交流工具的大藏经,在宋朝备受重视。当时若没有佛教的交流与融合,实行“胡汉分治”的北方地区,整个社会可能会与唐代产生难以想像的文化断裂。
作者:
李四龙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