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佛教优良传统 共创和谐新世界
2009年03月29日 08:43 】 【打印已有评论0

五、尊重平等 世界和平

佛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有着重重无尽的缘起关系,共存于宇宙大网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物互为缘起,相辅相成、和合共生;有情生命依各自的业力轮回于六道,在求生和追寻安宁幸福方面完全一致,佛性上也是平等的。故佛教要求戒杀放生,善待一切生灵,人类之间更要相互关心、和平共处。

我们要学会包容异己、尊重异己,把我们的胸襟扩大到全世界,把我们的爱散播到全世界,这样才能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膜、欺骗和仇恨,友爱、包容、互助和欢笑将充溢人间,世界也将成为一家。未来的恒久和谐,需要我们踏实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体精神,以无私无畏的气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会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众生,凝聚全社会之力,共建和谐美好世界。

当今世界,许多人心烦意乱、心浮气躁,要发挥佛教的思想资源,调心、摄心、安心。静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人们只有从自我发心开始,从心净、心安、心平开始,从平等心、无我心、慈悲心开始,由“心动”而“行动”,才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的境界。

佛教讲和合,和顺,把“和”作为万事万物生成与存在发展的基本机制,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乃众缘和合而成,众生相处也是以和为基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道教发生过礼仪、教义和理论等方面的严重冲突和争论。但与此同时,佛教也积极吸收了中国本土儒家与道教的东西,使自己适应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因此,佛教不仅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致成为中国文化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信众与其他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并在中华民族本土化的进程中,扬己之长,弃己之短;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融入别人也被别人融入,这种和合与传播和发扬佛教净化心灵、自他不二、慈悲无我、感恩报恩、尊重平等这些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在世界,佛教对于各国的思想文化、社会文化乃至因佛教形成的社会风俗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教由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国,并先后在亚洲各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佛教在传入这些国家后,虽然也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发生过各种矛盾和冲突,但从未发生过用佛教去消灭和替代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而是不断地使自己适应该国家民族的文化环境,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开展对话,和平相处。佛教的这种民族融合功能,充分表现了佛教作为一种世界宗教的超越性,有助于增进世界人民彼此的认同感。

世界呼唤慈爱,人类宣导平等。永恒的和谐、不朽的安宁,成为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景。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种信仰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佛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优良传统,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品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教导我们要学会净化心灵、自他不二、慈悲无我、感恩报恩、包容和尊重异己,建立平等无我之心。这些优良传统指引着我们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奉献着力量。因此,我们要弘扬、丰富和发展佛教优良传统,与世界人民一起创建和谐新世界!

参考文献:

1、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

2、石刚 《佛教文化精神与和谐世界理念》[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

3、方立天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4、董群 《禅宗伦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玉玲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