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岩禅师与唐县柏岩寺
2010年04月06日 16:28《禅》2010年第一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柏岩明哲禅师

河北省唐县柏岩寺,位于唐县城西北四十五公里的贤表村东南柏岩山口,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环山,环境清幽。其始建于初唐,中唐时期,马祖道一的弟子柏岩明哲,曾住持这里。著名“苦吟诗人”贾岛早年曾在这里挂单,并就学于明哲禅师。

柏岩明哲,唐代著名禅师。其有颂曰:“野寺绝依念,空山曾遍行。老来披衲重,病起读经生。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贾岛早年出家之后,曾拜其为师。柏岩禅师圆寂后,贾岛写有《哭柏岩禅师》:

“苔覆石床新,吾师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僧堂锁隙尘。自惭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1]

《景德传灯录》卷七,记载了柏岩明哲与药山惟俨的一段公案:

定州柏岩明哲禅师,尝见药山看经,因语之曰:“和尚莫猱人好。”(药)山置经云:“日头早晚也?” 师云:“正当午也。” 山云:“犹有文彩在。” 师云:“某甲无亦无。” 山云:“老兄好聪明。” 师云:“某甲只恁么,和尚作么生?” 山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恁么过时。” [2]

南宋悟明法师所编纂的《联灯会要》卷五也记述了这则公案, 并增加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一同来参的公案:

洞山与密师伯到。 师问:“二上座,甚处来 ?” 洞(山)云:“湖南来 。”师云:“观察使姓什么?”洞云不得姓。师云:“名什么?”(洞)云不得名。师云:“还理事也无?”云自有廓幕在。师云:“还出入也无?”洞云:“不出入。”师云:“岂不出入?”洞拂袖而出。

师次日侵晨入堂,召二上座。二人便出。师云:“昨日老僧,对上座一转语,不称意,一夜不安。今请上座,别转语。若惬老僧意,便开粥相伴过夏。” 洞云:“请和尚问 。”师云:“不出入?”洞云:“太尊贵生。”师乃开粥同过夏。

古来,关于“柏岩”禅师,便有不同的记载:成书于公元 1004 年 -1007 年的《景德传灯录》将之列为马祖道一嗣法弟子,而二百多年之后,《五灯会元》卷五却将这两则公案记载为“鄂州百岩明哲”,并将之说成药山惟俨门下。

据万松行秀《请益录》载, 早在宋代, 宰相张商英(无尽居士)便已认定“定州柏岩” 与“鄂州百岩”是两个人:“柏岩有二:一定州出马祖,一鄂州出药山。” [3] 金元时期,万松行秀曾亲到定州柏岩寺, 亲眼所见“塔寺俱存”、“颂诗刻石俱在” 。 而今,柏岩明哲舍利塔虽然只存有遗址,但“颂诗刻石”仍在。因此,定州柏岩明哲确有其人,且为马祖道一弟子。

马祖道一圆寂于公元 778 年。药山惟俨( 751-834 )二十三岁( 773 年)从石头希迁受戒后,奉师命到马祖座下参禅,贞元初( 785 )离开石头独立门庭。根据柏岩明哲与药山惟俨之法语推断,二人应该曾经相遇于马祖会下,时间应在 773-774 年之间。根据僧人二十岁受戒之后才行脚的一般规律,柏岩明哲禅师生年应早于 753 年。他与药山年龄相当,辈份相同,原本相识,所以公案中药山才说:“老兄好聪明。”据此推断,这则公案的主人公确是定州柏岩,而非鄂州百岩。

洞山良价生于 807 年,乃药山惟俨之法孙,与柏岩明哲差了两代人,且无远来燕赵之记录,因此他与密师伯参“柏岩”之公案,应该为鄂州百岩(也称北岩)。

二、柏岩与百岩

据《景德传灯录》,马祖道一的另一位弟子“章敬怀晖”也曾住过定州柏岩寺,也叫柏岩。因此,有一些史料认为,贾岛诗中所说的“柏岩禅师”,乃是“章敬怀晖”( 755-815 )。同时,柏岩禅师的那首偈颂,也有不同的解读:《全唐诗》卷 503 记为周贺所撰,题为《赠柏岩禅师》。 [4]

《景德传灯录》卷七记载如下:

“京兆府章敬寺怀晖禅师, 泉州同安人也, 姓谢氏。 受大寂心印,初住定州柏岩,次止中条山。唐元和初宪宗诏居上寺,玄学者奔凑……”

关于怀晖的生平与行状,最早、最权威的记载,乃是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禅师碑铭并序》:

“……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之邦,被蒙法味。止于太行百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征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麟德殿讲论。”

碑铭明确记载,怀晖禅师在太行山所住持的寺院,名曰“百岩”,而非柏岩。唐代,太行山区有两座百岩寺,一座在今河北邢台,另一座位于今河南焦作。

焦作百岩寺,乃北齐时期河北籍高僧稠禅师所创,位于云台山百家岩(天门瀑布东侧),负山而建,寺以岩名,简称百岩。

唐大中年间,百岩寺智本禅师曾撰有《百岩寺奉敕再修重建法堂记》一文,准确表明了该寺的位置与历史:“唐之胜气,壮怀川之佳景者,太行山焉。其山东连白鹿,西接□坛,南眺盟(孟)津,北暨燕岱。中有山曰天门,岌然巨峰,藏矣横带,上插云汉,下□溟壑,瀑布悬界,喷浪腾空,……刘灵(伶)纵酒,三年偃处犹存;嵇康剑□,千载遗踪尚在。齐代长老稠公,宴息兹□,以立斟筑。”

该文记载:

“及我唐贞元岁,有章敬大师。师自清凉,下幽蓟,登徂崃,届兹寺,玩林薮以畅虚心,瞩岩穹□□道味,□毳三霜,门禅四序,凡厥所止,道俗如市。后宪宗皇帝远向德风,征逐至京,以致国师之礼。” [5]

章敬怀晖于唐元和三年,奉敕前往长安,圆寂于元和十年( 815 ),智本禅师这篇文记撰写于唐大中八年( 854 ) 十月五日 ,相距不到四十年。其记载比宋代之《景德传灯录》更为可靠。因而,怀晖所住持的乃是焦作百岩寺,而非唐县柏岩寺。

贾岛 (779-843) 是范阳人(治今涿州),早年出家,法名无本。河北省《景县志》 752 页载:“贾岛村在县城西南五十余里。村旁有云盖寺,为唐代诗人贾岛出家的地方,久废。”

贾岛早年为僧之时,多活动于故乡附近,后来远赴长安,未曾有涉足焦作一带的记录。智本禅师之《百岩寺法堂记》,对怀晖至其师尊之间百岩寺历史大事皆有记载。贾岛是那个时代之著名诗人,若果真曾至百岩寺追随怀晖禅师,也应该有所反映,但文记无踪。

据明弘治《保定郡志》记载:唐县柏岩禅师与贾岛友善,日久往返其间,后唐天成元年 (926) 石刻记载其事。这就充分证明,贾岛交往的是“柏岩明哲”,而非百岩寺的“章敬怀辉”。

贾岛与柏岩禅师年龄相差二十多岁,柏岩明哲又是著名禅师,二人应该为师徒关系。柏岩寺所保存下来的后唐石刻上,贾岛的诗句为“吾师占几春(《全唐诗》为:师曾占几春)”,也证明二人乃师徒关系。

至于柏岩禅师的那首偈颂,早在后唐天成元年 (926) 柏岩寺重修之时,便已刻于碑石,比其他记录都早,所以,该诗偈应该就是柏岩明哲禅师所作,与周贺没有交涉。且《全唐诗》记在周贺名下的诗句,将柏岩禅师之“空山曾遍行”改为“灵山曾遍行”,虽一字之差,却不合佛教义理与禅之意境。

三、唐县柏岩禅寺

唐代之后,柏岩寺于后唐天成元年、金大定元年都曾重建。明正统六年( 1441 ),道友禅师从五台山云游归来,见寺院颓败,誓愿重修柏岩寺。

道友俗姓王,号慧堂,乃曹洞宗禅师。他重振古刹的大慈悲心赢得了军成社众施主的热烈响应,纷纷解囊相助,不久便修建一新。道友也被请为柏岩寺住持。

成化十年( 1474 ),柏岩寺被大火焚毁。道友禅师筚路蓝缕,再建梵宫。三年之后,柏岩寺从劫灰中重新崛起,而且比原来更加壮观,殿宇金碧辉煌,廊舍焕然一新。

继道友之后,道泰禅师也为柏岩寺的中兴贡献良多。道泰,就是柏岩寺所在的贤表村人(明代,贤表村隶属曲阳县),十岁出家,博通佛经,探玄解微的同时,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学问。后到中山(定州)游学,参悟禅宗妙旨,继承曹洞宗心法。他得法返回柏岩寺后,继续主持寺院建设,增建了云水楼、钟鼓楼,以及厨、库、僧寮的建筑,并完成了寺院的佛菩萨圣像的塑造与彩绘。

道友与道泰禅师不仅在恢复寺院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培养出了大批僧才:五台山清凉寺住持德才(号无念)、柏岩寺继任住持德玉,等等。从此,曹洞宗法脉在柏岩寺源远流长,直至民国初年,高僧辈出。

清仪禅师, 俗姓李, 曲阳县名门之后,明弘治三年( 1490 )在柏岩寺依德玉禅师出家,道业大成后,于正德十四年( 1519 )接任住持,正德十六年开始对寺院重修,历时三年,使柏岩寺焕然一新。

清代,唐县柏岩寺不但延续了明代的辉煌,而且康熙、雍正、乾隆连续三代皇帝来此礼佛上香,会见海成禅师。海成,号圣临,曲阳县土门村人。他自幼卓尔不群,既精通儒家经典,又曾钻研道家学说,最终出家为僧,专心向佛。 参禅得法之后,海成禅师知识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成为清代早期佛门著名高僧,因而得以与清朝三代帝王相交。日久天长,柏岩寺建筑颓败,佛像褪色。乾隆十五年( 1759 ),海成禅师会同廷相李廷柱等檀越信施,募化资金,开始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此后柏岩寺多次重修,香火长盛不衰。

民国年间的战乱,使得柏岩寺变为了一片废墟,原来北大殿、南大殿、奶奶庙及钟楼仅存遗址,从唐代至清朝的各种碑刻、经幢、石像散落民间。所幸,自 2002 年以来,由行光法师主持,柏岩寺开始重建。在各地善信的发心捐助下,而今已经落成八十八尊金身圣像舍利宝塔一座,精美庄严的露天观音铜像一尊,天王殿、大雄宝殿、地王殿、三圣殿、藏经阁、祖师殿,随坡就势,高低错落,加之斋堂、僧寮、居士园等附属设施,组成了上中下三层院落。

而今的唐县柏岩寺,殿堂齐备,道场庄严,群峰环绕,翠柏成荫。更奇特的,寺院东北方向有天然弥勒大佛一尊: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惟妙惟肖,护佑着这座古老丛林。

(本文摘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北佛教史》)

[ 1 ]柏岩寺位于今唐县县城西北 四十五公里 之贤表村。《柏岩明哲颂》与贾岛《哭柏岩禅师》,皆录自寺中现存后唐碑刻,个别字词与《全唐诗》不同。

[ 2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

[ 3 ]《请益录》第五则《洞山尊贵》。

[ 4 ]周贺,唐代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南乡,东洛人。曾出家,名清塞,居庐山。还俗后不得志,往依名山诸尊宿自终。

[ 5 ]《金石续编》十一,《唐文续拾》卷八。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志军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