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小语
2009年11月23日 16:46 】 【打印共有评论0

听一些旅居欧美的朋友讲,在西方世界,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几乎听不到,影响远远不及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不及日本佛教和韩国佛教。即便大陆有个别寺院在欧美创立了一两个活动场所,其影响也仅局限于华人的狭小圈子内。这种现状与中国汉传佛教的历史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语言不通是最主要的障碍,于是有人提倡出家人要学习外语, 提高外语水平, 以便与西方人交流对话。还有人认为,大陆汉传佛教在修行理路上,有 “ 空对空 ” 之嫌,没有次第,没有下手处,缺乏衡量功夫进步的量化标准,不便于初学者入门和深入用功,于是有人主张,一要向藏传佛教借鉴修学的次第和功夫的量化标准,二要向南传佛教借鉴功夫的下手处或用功方便。

我们得承认,大陆汉传佛教出家人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确实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一个大障碍,但这不是根本障碍。要知道,语言的障碍,对于藏传、南传,以及韩国、日本的出家人来说,同样存在。能不能走出国门,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看你讲的东西能不能吸引人。换言之,你讲的东西是不是你实证过、消化过的东西?是不是别人想要的东西?能不能有效地引导别人去实修?能不能让学人在他期许的时间段内得到实际受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个人的道德修证以及善于观机逗教的智慧,才是最根本的。当今时代,那些在欧美的信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能持久地发挥影响的佛教领袖,且不管他的国籍和教派如何,无不是靠着这个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一时的热闹和炒作都是靠不住的。

至于说汉传佛教 “ 空对空 ” 、 “ 没有次第 ” 、 “ 没有下手处 ” 、 “ 缺乏衡量功夫进步的量化标准 ” ,应该说,这是对汉传佛教的一个很深的误解。在汉传佛教的语汇中, “ 功夫 ” 一词远比 “ 次第 ” 一词更有普遍性。汉传佛教所强调的念头上的功夫,如果非要套用什么 “ 次第 ” 不可的话,那它实际上就是一种 “ 圆顿次第 ”—— 非次第的次第(功夫深浅生熟的次第,而不是时间先后的次第),它立足于圆顿的见地和信念,强调从现前一念心性上做功夫,重视功夫的不断升进 —— 从粗到细,从点到面,从生到熟,从有为到无为。就见地而言,现前一念心性上的信入和落实 —— 直下承担,直下休歇,直下无心,直下归无所得 —— 更无途中和家舍之别,故谓之圆顿;然就功夫而言,尚有粗细、深浅、生熟、有为无为之别,故谓之次第。

目前,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在欧美世界的传播确实要比汉传佛教深广得多,我们确实应当向它们学习和借鉴。但是,学习和借鉴并不是要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而是要让汉传佛教重视念头上的功夫和圆顿次第的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更好地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和修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激活,为了继承,为了发挥更大的效用,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替代。要知道,汉传佛教毕竟是印度佛教在契理契机的原则下,经过了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漫长洗礼的结果,它的存在和传承本身就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 。这绝不是以个人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的,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一个历史事实和前提。

所以,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向藏传、南传佛教借鉴和学习,问题在于,我们在向藏传、南传佛教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汉传佛教圆顿的见地和信念,以及重视在心性上用功夫的优秀传统,并把它贯穿于自己正在修的方便法门当中。对于这一点,我们汉传佛教界同人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