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专题 > 正文
【艺术】木与纸构筑的不朽传奇——德格印经院的雕印技艺
2007年04月10日 15:45 】 【打印已有评论0

(三)、德格造纸

德格造纸的历史久远,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藏历第一个绕回的土鸡年,即公元1078年,在德格出现的手抄本《岭·格萨尔王传(征服霍尔魔白,C王)》使用的纸藏语叫”阿修”,意思是德格龚囊·阿乐村造的纸(阿乐村现名为协呷村)”。德格印经院造纸原材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植物根须口叫“阿交如交”,译为“瑞香狼毒草”。阿交如交的根须可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制作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张。若用中层作纸,则为一等纸,纸质细腻,色白,为德格土司公文专用纸;若内层和外层合用,则为二等纸,是德格印经院的主要印刷用纸;若是内、中、外三层合用,则为三等纸,质地较差,纸较厚,纤维也较粗,一般用于印刷“装藏”经文和风马(龙打)之类的印刷品以及包装用纸。

德格地区老百姓自古就有定期上山采集“阿交如交”的习惯,采回后先进行淘洗,去掉泥沙,视其需要再进行根须分层(若是造三等纸则无须分层工序)。分层后根须沤制一段时间后,进行捣浆,捣成的纸浆再进行沤制、去渣、加碱,放入类似打酥油茶的“降桶”内反复搅拌,使纸浆均匀,其后的制作方法与内地传统造纸工艺大体相同。用”阿交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千年不坏的特性.是一种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四)、原始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坚持传统印刷技艺,整个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一人搬运雕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刷。德格印经院印刷流程大致可分为4部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细分可以分为20个过程:裁纸、泡纸、兑墨、研磨,研制朱砂、取雕版、印刷、雕版上架、晾晒。洗版、晒版、擦油、清页、分页、检查、装订、打磨、包装、打边红、入库等,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全部由手工完成。

颜料加工组主要是调兑墨(包括烟墨、研墨)和朱砂两种颜料,随时供应印刷组的需要。调兑烟墨较为简单,只需要在盛放干燥烟墨粉的容器中加入适量比例的水,然后缓慢搅拌均匀即可。印刷《甘珠尔》、《般若八千颂》等特殊文献则不同,需要朱砂颜料。研磨朱砂的时间相当长,要求也高,朱砂主要来源于印度、西藏和四川。此外裁纸工人当天收工以前,必须将次日所需的各种规格的用纸裁出来,供印刷工在收班前将次日用纸在水中短暂浸泡.再经过一夜存放使纸张回润,这样便于印刷和吸墨均匀。印刷完毕后的文献经过验收合格并晾干,由装订组先对号进行分拣,检索无误后装订成册。藏文书籍均为散页式。装订较为简单但极具特色,为便于打磨和刷色,装订工在印张四角打孔,然后用牦牛毛编织的细牛毛绳穿孔、对齐,再由打磨工上架(专门供打磨用的平置式书架),加楔压紧,先用粗刮刀不断推拉,刮去超过书架边缘的多余毛边,待基本刮平后再用细刮刀打磨,直到书边完全平整为止,然后刷上一道红色边,待晾干后将书取下,并按藏族传统方式包装。

印刷是负荷较重、工序较多的关键工作。规定3人为一个印刷小组,每个小组一天要完成700页的工作量,工序包括出版和收版、印刷、晾晒等。一个小组有一人专门负责到雕版库提取雕版,供组内负责印刷的人使用。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在木质大水槽内清洗,洗完后放置在嚏顶晾晒,待雕版干后再涂上酥油送至雕版库交曹理人员验收上架。而印刷工作由两人合作在一个工作面上进行,一高一矮,相对而坐,雕版就置在两人之间斜躺版上。高坐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雕版与印纸之间的一面,并往雕版上滚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书页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复始,待印完当天规定的数目后,再将雕版翻面印刷。此外,印刷工还要负责将印好的书页搬至晾房悬挂在绳索上晾干,晾干后的书页要交管理人员验收,如发现有墨色不均或字迹不清的纸页.则必须重新补印。

在德格印经院建院至今的277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整个流程仍保持传统的风格。历代德格土司都以维护藏传佛教和藏族利益为崇高职责。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并加强德格印经院的管理力度,截止到2003年,政府投入1400多万元。近两年继续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德格印经院永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泽尔多杰   编辑: 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