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头香划不来 个别寺院切莫贱卖佛教

网友评论 () 2014-02-13   005

信众在拼抢头香(图片来源:资料图)

马年伊始,抢头香烧高香等新闻又开始火爆各大媒体。不知从何时开始,与这一年一度“头香”相关联的词不再是祈福、神圣,而是“高价”,“天价”,甚至“特权”。每逢春节,部分佛教寺院,尤其大都市里的重点寺院,几乎嬗变成了竞技场,一些寺院甚至创造条件、制定规则让善男信女们各显神通、大抢“行贿”诸佛菩萨的先机。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王鲁湘也曾直言不讳:“个别寺院大年初一早上的头香,其实是用很高的价格给了某些特权人士”。

一个原本讲究清净无染、智慧无私的信仰,却以一种极端物质主义的方式呈现出来,除了时代的浮躁、信众的狂迷以外,部分佛教寺院本身所谓的善巧和迎合,可能更亟待反思。当随许世俗变成随波逐流,甚至变成随波逐利,那么佛教被贱卖,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佛教界不能因高价头香失去信仰情怀

高价头香券、增开售票点、凭证、限购、黄牛、秒杀、售罄——今年的杭州灵隐寺,又像大腕儿一样在大年夜里被追捧了一把。一个千年传承的正统佛寺,就这样带着一群浩荡又痴迷“粉丝”,摩肩擦踵烟熏火燎,一年一度地让局外人不解、不平、甚至不齿。怪不得有学者要痛心——抢头香,让佛教无辜地背了黑锅。

对于比平时门票翻了数倍的头香券,部分寺院给出的理由往往是“为了控制香客流量而提价”——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自然有权定义“谁烧得起谁烧”。然而为了控制流量,难道不能公告一下“佛教并没有头香一说”吗?为了满足信众祈福需求,难道不能正解一下“心香一瓣、普熏法界”吗?为了减轻接待压力,难道不能通过短时限流疏导吗?难道不能用清净法事代众祈福吗?

2014年1月初,中国佛教协会首次提出“文明敬香”的倡议,希望重点整治愈演愈烈的烧头香、高香、大香的不良之风。诚然,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分寺院的资用供养之源,但这更是把佛教与过于讲究香火供奉的民间杂乱信仰相剥离,还原正统佛教庄严智慧之相的重要契机。

大陆佛教要瘦身强心,不能索取太多

正信的佛教,日渐在兴旺的香火缭绕中变得身影模糊,在国人千奇百怪的信仰动机和需求之下变得难以理喻。佛教信仰在中国,几乎承载了对天地山川的崇拜、对各路神明的祈求、对欲望痛苦的爱憎、对命运祸福的敬畏等等所有的信仰形态。但这繁复多样的承载,却似乎并没有让佛教更亲民、更得人心。

打着佛教旗号的、甚至部分佛教旗号的正主们,往往就以上述承载的多样,置换了索取的多样。抢头香、上大供,甚至求签、问卜、安太岁、烧纸钱,对正信的、迷信的、究竟的、朴素的统统迎合,自然实现了广开财源、广进供养。但这却让诸多对生命实相有着真正思考、本该在佛法中找到归宿的人们,甚至平头老百姓、路人甲乙丙,都只能困惑于表面乱象,止步于冷眼旁观。

佛教信仰在当今中国所呈现的嘈杂,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正如学者成庆先生分析的,八十年代宗教政策的拨乱反正,使得佛寺与道观等正统宗教在近三十年间多有重建恢复,而基于朴素民间信仰的土地庙、财神庙、城隍庙等等则因政策限制而不复兴旺。由此,民众一旦有信仰生活的需求,甚至是急抱佛脚、求名求利、怪力乱神的,大多会涌进佛寺道观,在焚香礼拜中表达愿望甚至欲望。

然而时至今日,大陆佛教还要继续甘于这种信仰状态的杂糅和暧昧吗?无意的承载、有意的索取,对正统佛教的形象,不仅是遮蔽、更是抹黑。2013年“法海事件”、2014年“毕福剑辱佛事件”里,佛教四众对媒体和娱乐圈戏谑佛教的大规模抵制,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无厘头的“反抵制”,和教界本身自重与自律的欠缺,不无关系。

香火袅袅中,寺院里上演的集体迷狂需要反思,而祈愿美好生活的虔诚却不可轻慢。千处祈求千处应,也正是佛法如来藏功德的显现,是佛教为大众所依的宗教性的显现。只是,过度的承载与非分的索取,让正统佛教千年传承而来的深邃,让大乘佛法出世本位与入世慈怀的兼守,让空性智慧与如来藏功德一体两面的究竟,却随着香烛的燃烧化为烟雾缭绕,慢慢消散而去。

人文时代回归的上坡路上,亚健康状态的大陆佛教需要瘦身、需要强心。

(凤凰网华人佛教独家稿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李哲:社会学博士 佛教时事评论员

华人佛教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佛教资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马本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