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赐舍利云居寺
至隋朝年间,隋文帝杨坚笃信佛学,大力弘扬佛法,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很多寺院和佛塔。其后的隋炀帝杨广也十分崇信佛教,在他的影响下,全国自上而下均十分推崇佛教。据隋《范阳图经》记载,智泉寺僧静琬组织僧众在房山石经山上篆刻石经,隋炀帝得知后,就将皇宫内珍藏的三颗佛舍利赐予静琬,作为褒奖。
静琬得到佛舍利之后,用长宽各30厘米,通高24厘米的青石函保存,将其埋在了石经山据山顶十几米的雷音洞的弥勒佛像背后的石板底下。石函上刻36个楷书铭文: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主持永劫。
“大业十二年就是公元616年,距今已经有近1400年,这是云居寺佛舍利最直接、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确认佛舍利最重要的根据。”云居寺管理处主任云桂荣分析介绍。
在铭文中提到“安置佛舍利三粒”,为何现存只有2颗?这里必须提到佛舍利的二度现身。
据明代高僧释德清撰写的《涿州西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当时的达观可禅师在清理雷音洞时,无意间发现了隋朝埋藏的石函。
佛宝出世,轰动朝野。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下旨将三颗舍利迎入皇宫供养三日。宝函归还后,达观可禅师发现石函内的舍利被2个羊脂玉函封藏,数量少了一颗,却多了两颗珍珠。
由于明末时局动荡,达观可禅师将佛舍利再次埋藏,同时采用了5层石函。在最外层的汉白玉石函函盖内,达观可禅师篆刻了一则愿偈:我感佛恩故,愿护佛舍利,若所藏所出,必经我心目,若违我本誓,更无藏出者,仰求圣凡等,共证我愿力,是力若不坚,当坠无间狱。
“从这则愿偈来看,说明出土时肯定是三颗,但入宫之后发生了变故,但禅师当时无法说明情况,只能用愿偈来表示清白。所以,很有可能是信佛的慈圣太后调包了一颗舍利。”张爱民分析。
究竟是太后私藏了一颗还是在归途中遗失,已经成为历史疑案,但从此这颗舍利再也没有出现,云居寺佛舍利从此只剩下2颗,保存于世。此后历经明末农民起义,清朝入关,民国建立,抗战爆发,数百年间这个秘密始终无人发现,至1942年日军轰炸房山,云居寺毁于一旦,仅存北塔和山门,佛舍利的存在更是无从考证,只有石经山山顶“施茶亭”的石碑上略有记载。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