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台湾佛教扎根社会之深入,出乎意料。
这次访台,初到台北的当天晚上,即在文殊院举办了一场欢迎宴会。原以为与会者可能仅限于慈光禅学研究所及中华禅净协会的人士,没想到有幸会见了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著名学府的资深佛学研究者。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台湾佛教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或者说相互之间的介入程度,是相当频繁和深入的。当然,最令人我们感动的是,参与这次接待工作的义工。无论是在台中县,还是在台北市,义工们都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这次访问,白天出访中约有一半的时间耗费在路途上,除了慈光寺的几位法师亲自驾车外,义工们包下了大多数访问学者们的交通。他们每天清早即来寺接我们,然后一个采访地点、一个采访地点地奔波,工作枯燥、乏味,可他们却没有半句怨言。有一天,由于车辆有限,我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文明一起,黄昏时与其它要南下访问的学者同车,到高雄卸下那几个学者,然后再乘同一辆车返回台中。等到了慈光寺山门口,已经是晚上两点过了,而那位连续开了七、八个小时车的男居士,还得再花一小时左右回家。种种“小事”,体现出的却是居士们的一片赤诚之心。可以说,我们这次访问之能够成功,这些可敬的义工们功不可没。这些义工体现出的,是对佛教事业的无私奉献。实际上,也正是由于大量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护法们的倾力护持,台湾的佛教才会一天天地走向辉煌。
四、是台湾当代佛教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优良,出人意外。
所谓弘法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即软件和硬件。上述的僧尼素质、社会根基及其它因素,属于软件,而寺院建设、图书、通讯、出版等等,则为硬件。众所周知,台湾佛教明清时方才传入,相当于大陆的上千年来讲,其历史并不长,而中国佛教的奠基更是日本战败之后的事。可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台湾佛教界人士却将佛教弘法的条件提升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打下了佛教发展的坚固基础。不用说那庄严肃穆神圣、在全世界佛教宙宇中都数前列的中台禅寺等大寺院了,就连一些偏僻的乡村寺院,其弘法条件之好,不但大陆的许多寺院难以忘其项背,就连大陆大多数的佛教研究机构都会自叹不如。比如说,大湖苗栗的法宝寺,常住出家人不到十位,可是其新建成的寺院隐藏在竿竿秀美的一片翠竹林之中,金碧闪耀,高达数层,每层都相当精致。特别是,该寺的《大藏经》就达数套,其中包括数百万新台币购得的《房山石经》以及耗资不少的特制函匣和书架,更不用说寺寺必备的《望月佛教大辞典》等享誉国际学坛的工具书了。我们徘徊于清幽空旷的藏经楼,浮躁的心情很快即平息下来,回想起大陆众多科研机构寥寥几书架、且乏品位的佛学书籍,我真希望能有机会,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闭门读几个月书。仔细想来,有这么优良的僧尼,有如此虔诚广泛的护法居士,台湾佛教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成就,是可以理解的。
五、是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水乳交融。
在台湾,自己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整个访问行程上却没有一丝交流上的不便,这当然得归功于当初台湾的“国语运动”。至于访问团中来自福建地区者,更是如鱼得水,因为台湾很多人能说流利的闽南话。从一下飞机开始,看着高速路两旁的建筑等景物,恍如大陆的沿海地区或者我们的成都平原,只是,台湾的庙宇繁多而且轩昂。走进一座座佛教道场,里面的佛菩萨像、木鱼、经幢等,更是眼熟耳稔。拜见到许多当代高僧大尼,所谈所讲,完全是在共同的大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有好几次,或在寺庙用斋,或由尼师们准备好盒饭在行驶的车上吃,那份浓浓的关怀和体贴,令人倍感亲情的温暖。另有几次返回时太晚了,居士们便将车停下,请吃路边的素斋,我也趁机享受台湾的民间小吃。此情此景,与大陆并无二致。当然了,台湾的素斋店实在比大陆多不少,味道也更地道、美味。
六、是台湾佛教与海外内佛教界交往之频繁和深入,令人意外。
台湾的中国佛教,自日本投降之后,一直在较为正常地发展,延续了中华佛教的正统命脉,成就巨大,而大陆佛教由于特殊原因,在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七○年代之间停顿断绝了十余年。文革以后,大陆开禁,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外华人佛教,对于大陆佛教的重建,起到了指导性、关键性的作用。大陆佛教道场中,处处可见海外华人佛教的影响,而且,台湾佛教还致力于向东南亚、欧美、俄罗斯等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弘扬,硕果累累,令人赞叹不已。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佛教与日本佛教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联。二战后,台湾佛教界也有人陆续赴日本学习、访问,如圣严法师、印顺法师等都拿到了日本佛教大学的博士学位。今日的台湾佛教界,僧尼们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传道,已经是经常性的事业。台湾佛教的发展,由于台湾僧尼的脚踏实地、苦干打拼和远大理想,早已经超出了台湾本岛,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台湾佛教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勇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