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两岸 > 正文
佛教在亚欧:佛教在泰国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2009年04月28日 10:54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两岸] [法宗派] [小乘佛教] [泰国佛教]

现在泰国流行的小乘佛教是十三世纪才正式为泰国所接受的。那么十三世纪以前,泰国宗教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轮廓。

泰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在目前泰国境内,就出现了不少独立的国家。到四世纪末,在马来半岛中部,狼牙修国的北面,存在着一个盘盘国,这个国家有许多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僧侣,他们深受国王的尊重,国人诵读婆罗门的书,笃信佛教。七至八世纪间就已经存在的孟人国家堕罗钵底,是以捐南何下游地区为中心的,这个国家的佛教十分昌盛。公元一世纪末,在马来半岛中部,从西岸吉打到东岸北大年的地带,有过一个狼牙修国,有证据说明这个国家一直延续到七世纪。这是建立在目前的泰、马边境地带的一个古国,这个国家也信奉佛教。

这些国家都处于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的中部,接近印度,地处东西交通要道,自然容易接受印度的文化和宗教的影响,由于它们的媒介,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对当时泰人社会曾发生过影响。

途经上述诸国,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也传入到柬埔寨古国扶南和真腊,并且在那里异乎寻常地兴盛起来。扶南建国于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三世纪至六世纪中叶是繁荣时期。六世纪中叶,地处扶南北部的真腊,摆脱扶南属国的地位,取得了独立,七世纪中叶又进而灭了扶南,八世纪初分裂成:北方的陆真腊和南方的水真腊,九世纪初真腊重获统一,十二世纪上半期起走向鼎盛时期。扶南、真腊兴旺时期的疆域,都曾达到泥南河流域和马来半岛,在它们统治时期的泰人社会中,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都是很有势力的宗教。

由此可见,无论从曾经建立在泰国境内的独立小王国的情况以及这些国家对泰人社会的影响来看,还是从扶南和真腊对泰人社会的影响来看,从公元最初几世纪,直至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都应是泰国境内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1238年前后,随着真腊国的势力日趋衰落,泰人以素可泰为中心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小乘佛教也经由缅甸蒲甘王朝传入到泰国。待到十三世纪末,三世王拉玛甘亨(兰甘亨)在位时(约公元1275-1299年),素可泰王朝的疆域已南至泥南河下游,东濒循公河,西及缅甸东南,还伸展到马来半岛北半部。这样泰国人统治者不仅可以通过缅甸,而且可以直接经过海路从锡兰吸收小乘佛教。拉玛甘亨王的后继者仍然热衷于引进小乘佛教,曾经以派遣王族等方式,开创了与锡兰更为密切的交往时期。小乘佛教便在泰国逐步确立了优势地位。

素可泰王朝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摆脱真腊的统治和影响,实现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的独立。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作为扶南、真腊古典文化的核心,泰人视之为旧统治者的思想文化体系,他们努力从锡兰吸取经过改革的小乘佛教,作为新的思想文化,与旧的传统体系相抗衡,这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是泰民族创造自己独立的社会、文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素可泰王朝接受小乘佛教,与二百年后,十五世纪中叶马六甲王国为了摆脱南方的麻诺八歇控制,抵御北方的犹地亚王朝威胁而崇奉伊斯兰教,有着十分相似的历史背景。

小乘佛教,这种新的宗教很快地受到中南半岛各国群众的欢迎,它在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经素可泰王朝传入到北部的兰那王国(中国史籍称八百媳妇国),传入了老挝和柬埔寨。小乘佛教在中南半岛发展的过程,正是真腊王国不断衰落和泰族国家渐趋兴旺的过程。

十四世纪中叶兴起的泰国犹地亚王朝,其历代君主继承了素可泰王朝君主的态度,保护和奖励锡兰小乘佛教。这种宗教在北部泰人各土侯中广为传布的结果是,巴利文的地区编年史便陆续在各地出现。公元1516年兰那王国僧侣所撰写的《清那迎罗摩里》便是其中的一部名著,就其内容而言,可以说是印度、锡兰以及泰人居住地方的佛教史。犹地亚王朝以后的吞武里王朝以及传至今日的曼谷王朝也都大力提倡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传入泰国以后,保持了七、八百年相沿不衰的历史,成为泰国的“传统宗教”。

这里必须指出,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由于各种宗教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泰国的小乘佛教中明显地掺入了不少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印度教以及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的成份。它们交融凝合在一起,使泰国广大的小乘佛教崇拜者也难于分辨。在泰国佛寺中,往往供奉着湿婆和毗瑟擎神,泰国的佛教徒信奉多种神和信奉精灵等等,便是多种信仰混杂的反映。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在效法西方文明、实行社会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宗教改革,他创办了培养僧侣的巴利文学校,推行僧侣考试制度,这是泰国近代宗教史上值得提起的一件大事。由于这一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十九世纪末,泰国小乘佛教僧团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国王支持的革新派,称为法宗派(泰文音译:坦马尤特派),另一派称为大宗派(泰文音译:玛哈派)。

法宗派崇奉巴利文《三藏经》,即“经藏”、“律藏”、“论藏”,坚持锡兰小乘佛教的传统,戒律多而严格,企图摒弃泰国小乘佛教中掺杂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万物有灵等成份。产生这种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起,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泰国知识界的影响逐渐增大。他们拒绝接受超自然物、鬼神信仰等观念,而希望恢复佛教创始时期的传统,认为佛陀是人,不是神,他只是一个“觉者”。法宗派僧侣致力于宣传释迦牟尼的生平和活动。在因果报应说上,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用等到来世,今生即可兑现。

目前法宗派与大宗派两大教团,在泰国佛教僧侣中的比例大约为1:16,法宗派虽然人数不多,但在佛教界却享有比大宗派更高的声望。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赵文骝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