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两岸 > 正文
佛教在亚欧:世界佛教界应寻求共同发展之路
2009年04月23日 10:53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两岸] [日本佛教] [鉴真和尚] [戒律]

戒律本来是佛教教团(僧伽)集体的规范,戒不仅是遵守规则(律)之自律的决心,也是进行修行之自觉的精神。信徒在决心修行佛教时首先须皈依三宝(三皈戒)、持五戒,在六斋日之时,须在五戒之上再加三戒而持八斋戒。在出家之时,更要持十戒而成沙弥。十戒是在八斋戒之上再加上二戒而为之的。要成为比丘,须持具足戒。修行佛教者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必须持戒而修行。戒定慧又名三学,是在实践了戒之后才修到禅定和觉悟之智慧的。下决心持戒,这是修行的根本。

当大乘佛教兴起之后,本着大乘的利他精神,提倡大乘戒,最初即主张十善戒。十善戒是指于身、口、意三业之戒,于身之行为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于口之行为要不妄言(不妄语)、不诽谤(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两舌)、不讲违背真实的花言巧语(不绮语),于意之行为要不贪欲、不瞋恚、不想入非非(不邪见)。其后,作为最好地体现了大乘菩萨戒之概念特征的三聚净戒在《华严经》中被倡导。这就是发誓要守持止恶、修善、利他之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其具体化。佛教传到日本,从传授佛教知识到寻求真正的修行之路时,必须对戒律进行理解。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754年)曾在东大寺设立戒坛院以作为授戒传律的道场,后来被委任为僧纲统管僧尼、普及戒律和监督寺院。大约四年之后,鉴真和尚辞去了僧纲并离开了东大寺。此后,鉴真和尚建立了唐招提寺并为传授戒律竭尽全力,不过戒律并没有扎下根基。被称为传教大师的最澄圣人学习了鉴真和尚带来的有关天台的佛典,最澄圣人入唐(804年)求法,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大师处学习天台教义并接受了菩萨戒。他归国后在比睿山新建戒坛,只根据大乘戒进行授戒,确立了弟子受戒后十二年闭门不出、研学修行的制度。在他逝世七天后这一制度被国家采纳,翌年,也就是从弘仁十四年(822年)根据新制度进行授戒便开始了。

最澄圣人主张并推行了仅以《梵网经》的梵网戒为大乘佛教的修行规范。梵网戒又被称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十重禁戒为: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四、不妄言戒,五、不酤酒戒,六、不说四众过罪戒,七、不自赞毁他戒,八、不悭贪戒,九、不瞋恚,十、不诽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主要是说,戒的意思是注重利他之行为,明确了不包括小乘具足戒在内的纯粹大乘的观点。天台宗的圆顿戒是根据《法华经》的精神在梵网戒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三聚净戒而来的。日本佛教中的大部分宗派都是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是由比睿山派生出来的,所以深受天台本觉思想的影响,本着具有日本特色的、肯定现实的观点出发,嫌恶囿于多种戒律,从而实现了佛教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变化。

日莲圣人强调只受持“南无妙法莲华经”一戒。《法华经·见宝塔品》中有:“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即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这就是说要以受持《法华经》为戒。此外,日莲圣人所选的《十法界因果钞》一文里有:“夫持戒者,为的是报父母、师僧、国王、主君、一切众生、三宝之恩。”日莲圣人认为在此所讲的利他之行就是佛陀所开导的真正的戒。还有,日莲圣人在其所著的《诸法实相钞》里说到:“应钻研行与学之二道。根绝了行与学,佛法就不能存在。行与学发自信心。”这就是日莲圣人的应以信心为本的劝告。

日本的佛教从镰仓时代开始成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佛教。继净土宗、临济宗、曹洞宗之后,接连出现了净土真宗、日莲宗这些新宗派。特别是像净土真宗、日莲宗等宗派没有受到多少中国佛教的影响,是通过积极的传教活动使早有的天台宗、真言宗深受其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的。现在的日本,出现了很多新兴宗教,这些新兴宗教开展积极的传教活动就源于这种根基。

在日本(佛教),僧侣是信徒们的导师,与信徒们打成一片就是僧俗不二。僧俗之间重视信与解,而戒就渐渐地不被重视了。在日本佛教徒的眼里,着衲衣、不吃荤、不娶妻的僧侣似乎是生活在其它世界的人,像日本日莲宗大本山妙法寺大僧伽的僧侣的这种生活方式,就和日本社会格格不入。

既然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以及东南亚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对其接受的不同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也就不必以同化彼此为目标,应在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求共存,以谋求佛教的繁荣和发展。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持田贯宣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