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平:假和尚行骗是被“惯”出来的
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假和尚、假尼姑现象,在全国似乎已经是“遍地开花”了,甚至出现了河南假和尚借助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一路“打”将过来,打到了政府层面的执法软肋。
有佛教界知名人士表示:假和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有关部门应好好管一管,不要让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任何人,不要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这位法师甚至提醒人们:只要看到上门化缘的“和尚”,那就拨打110报警,警察会对“和尚”的欺骗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
有学者认为,政府管理人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这些身份特殊的“和尚”,他们大多认为事不关己。这位学者进一步认为,假和尚现象之所以如此突出,就是政府执法能力不足所致。即便是真和尚,执法部门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神圣职责。假和尚敢于公开行骗,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被“惯”出来的。假和尚问题,宗教界自身解决不了,必须依靠执法部门。
有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人认为,目前《宗教事务条例》有关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与备案等规定,应当是彻底解决假和尚现象的基本依据。
可是,人们一直在纳闷,为什么其他宗教中,没有假冒教职人员的现象呢?为什么没有假牧师、假神父或假阿訇?有一位朋友曾经给过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这些宗教信仰者都是以信仰团体或聚会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平时他们经常在一起相处、聚会,与牧师、神父或阿訇都很熟悉,欺骗现象自然不容易发生。假和尚或假尼姑往往喜欢与行骗对象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之中,因为那样才容易行骗。而这样的关系,恰好与佛教信仰者的私人信仰习惯紧密相关。
很久以来,汉传佛教信仰者一般习惯于“临时抱佛脚”,有事才去寺庙烧香拜佛,平安无事之时很少去寺庙,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少关注自己的信仰表达和相互间的交流,更多的是以其私人的形式,私下里去追求各自的信仰满足。久而久之,个体化成为了汉传佛教的信仰表达形式。
虽然佛教信仰中也有“功德回向”,信众聚在一起共同表达信仰,实现信仰之间的认同与相互支持。但是,这种认同方式又常常被局限于家人与亲族之中。许愿、还愿几乎完全成了“天机不可泄露”的私人信仰习惯。所以,在中国社会,自称信佛的人很多,但以居士林的形式交流的却不常见。这就难怪他们总是在私下里一个一个地受到那些假和尚一而再、再而三的诈骗。
当然,传统的佛教信仰习惯,也曾经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出家也是一种谋生手段。记得几年前笔者在浙江某县做田野调研的时候,该县的宗教局局长对我说,县里一些村民农闲时经常以假和尚的身份出去骗钱。
佛陀曾经有依法不依人的谆谆教诲,但是在“三宝”信仰以及“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传统熏习之下,法师、和尚早已成为人与佛之间的唯一中介。信仰者礼敬佛陀,似乎只有通过对出家人的供养才能实现,要通过布施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也是假和尚行骗得以实现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那些真正的居士很少会被假和尚所欺骗,是因为他们理解佛教,能够体悟佛教信仰以及人生觉悟的真实方法。他们不会带着现实欲求去求佛,也不会以利益交换目的去拜佛。他们依据佛教教义践履佛教的信仰,而非功利的求拜。如此,假和尚与假尼姑,又如何得以成功行骗呢?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