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维方式解析生命现象
2009年08月25日 11:08《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观点] [池田大作] [佛学] [生命]

(三)生命与死亡

在第三部分里,池田大作论述了“死的性质”、“永恒不灭的法”、“永久的自我”等问题。

池田大作认为:对于死亡,宗教和哲学必须寻求出某种最终的答案。“死究竟是什么?”这在佛教与其它宗教之间,佛教与常识以及各种哲学之间,其答案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作为一个流转不息的过程,它是永恒的,就如同物理世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一样,生命之能亦是永恒的,尽管它可能会改变自己存在的形式,但它的内容却是不会改变的。这也像水的物质形态一样,水之于雨作为液体是可见的,但水之于气则是常常看不见的。生与死,就是这同一种根本的宇宙生命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并且在无穷尽的循环中往来反复。

就地球与太阳系的范围而言,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形式是要被毁灭掉的,但是,如果能证明在宇宙其它领域里提供有生命的潜力及维系生命的条件,那就能证明:生命之流贯穿着整个宇宙,并且在永无止境地重复着投生转世的循环。由此,池田大作认为:可以把生命体系看作是能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是由肉体(物质)之能与精神之能所构成的。因为,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出充足的理由来否认能是永久存在的。诚如日莲上人所说:“出生就是宇宙生命凝聚到一个自我之中,而逝去就意味着自我重又散发到宇宙之中。”,只有宇宙的生命之能是永存的。

对这样一种思想,池田大作从佛学理论的角度给予了论证。他说:佛陀是以三身顿悟而成佛的。佛以宇宙为其法身,以宇宙为其心性,以宇宙为其色身,而人体的生命亦是由三身构成的,即变化身、报身、法身。其中,变化身是协调细胞的合成与破灭,统摄新陈代谢的功能,它是构成并控制生命体方面的总机制;而报身,则是指生命的所有精神活动的构成,它是生命的基本动力;而法身,也就是“自我”,它是生命的实质。或者换一种说法:人的生命可以喻为沙漠中的绿洲,法身——这生命的核心,就是那为维系生命而提供水源的春天,而水则是使肉体(变化身)与精神(报身)二种功能成为可能的实体。当人死后,变化身与报身的运作就合入了整个宇宙的运作。同时,法身(自我)作为生命的核心,又与宇宙的生命源力圆融为一。每个个体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自我是永恒的。

池田大作认为:这种宇宙生命(和精神一样)是存在于“空”的形式中,所以也许永远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科学能说明。死亡之后生命本身不再存在,故死亡在佛教这里不具最终性质,它对于生命的肉体显现才有终极意义。因此,死亡对于生命力,只是使生命从感性形式转到了非感性形式,生命力就像弥漫在空中的无线电波,一旦有了接收器一类的条件,它们便会重现,于是,人们就能看见或听见电波的内容——生命转变成什么了。故在佛教那里,死亡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死亡犹如睡觉,犹如休息,死亡为的是再生。从广义上说,自我死后,仍被投入于存在的状态中,跟死前一样,死亡后的功能、运作、活动虽然与活时的背景不同,但仍然是由那生命的本质维系着的。自我显现为出生与死亡,两者都是宇宙生命力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永恒的流转过程,生而死,死而生,永不停歇,永远流转。因此,他这样认为:佛教所确立的生命永恒,并非是天堂与净土,而是生命不断进化的基础。在这个永恒生命的基点上,自我应当建立的态度,应该是正视死亡,是更积极地珍惜人生,其目标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池田大作对他的生命哲学作出了这样评价:“这种哲学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呢?第一,它赋予我们面对着生与死的挑战以勇气,使我们这样来透视死亡:它不是令人惊颤的未知物,而就是存在的一个普通阶段,在永不停息的轮回中,生死交替。第二,它教导我们:要珍惜我们今生的生命,并且使它尽可能值得我们为之去生活,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心,我们现在的行为创造着或决定着我们未来的存在,那我们将竭力磨炼自己并且加倍重视自己每天的工作。第三,它教导我们,实现人类那些潜能的唯一关键,就是这样去生活——公正、善良、慈爱、怜悯,而意识到这一切(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能成为发展自我与自新的源头),将会给我们以帮助。第四,它使我们能够控制和克制本能欲望,将它们转而用以提高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学着去避免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的陷阱,志在怜悯中,而不是在那短暂的、再生于天堂的希冀中去发现真知与常乐。”

相关链接:

佛教的生命态度:智慧和慈悲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池田大作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