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区Ka_rura塔庙窟的佛塔
印度佛窟,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历时近十个世纪,内含小乘和大乘两大阶段,细而论之,形态多样,总而观之,又一以贯之。典型的礼拜窟其建筑结构基本成分有五:中堂、耳室、圆室、塔和拱顶。这五部分由圆柱将之联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圆柱将窟分隔为中堂和耳室,是圆柱把中堂和圆室围成一个统一的空间,但圆柱如此的安排是为了突出塔,塔是石窟的中心,是进窟后的终点,也是石窟的高潮。一进礼拜窟圆柱就将你引向中堂,引近塔,塔是石窟的意义核心。石窟向人昭示的意义,就是塔的意义:佛陀的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塔中心是印度石窟的理念,这理念象太阳照耀四方一样决定了从巴加(Bhaja)石窟到康达(Kondane)石窟,从莱士克(Nasik)石窟到柏丹可纳(Pitalkgora)石窟,从巴沙(Bedsa)石窟到阿丹陀(Ajanta)石窟,从卡利尔(Karle)石窟到简纳(Junnar)石窟到坎哈那(Kanheri)石窟的建筑形式。塔中心不仅仅从塔在石窟中所处的中心位置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它贯串到石窟的各个方面,作为五成分之一的拱顶,其轮廓线形成的就是一个塔的外形。你站在石窟就仿佛是站在塔内。石窟的入口上方,是塔形的拱顶窗,它即使窟门显得比它的实际面积更大,又给人以象征符号提示,你感受到你是在进入塔的所在。塔矗立处的圆室让你感受到你在塔之中拜塔。在石窟墙上的雕刻中不断地出现塔一般的拱形。可以说,整个石窟都沐浴在塔的意义光照之中。
典型僧舍窟的建筑结构成分是:门厅、门道、中间大厅,壁面开有一个个供居住的石室。从一座公元前150年的两层僧舍窟,可以看到居室四方形的门外有一拱形的装饰:塔的轮廓线。不但门是塔的形象,墙上也布满了塔的形象。修行僧行坐起卧都感受到塔。塔的象征就是修行僧的生活和生命的目的。
石窟在艺术构成上是建筑、雕刻、壁画的综合整体。三者都围绕着石窟的主题:佛陀的涅槃。雕刻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都是讲述佛塔的主题:释迦牟尼是如何通过一世又一世的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修行而达到超脱轮回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意义上,石窟与塔是一样的,矗立在蓝天下的塔或是把雕刻和绘画安排放在塔前四围的门楣上,如山奇大塔,或是雕刻、绘画在塔基和塔身上;如阿玛瑞(Amaravati)塔,而把塔置于其中的石窟是将雕刻、绘画安排在窟内的所有壁画上。石窟建筑在塔中心和塔崇拜上与露天之塔没有什么差别,但它却为雕刻和绘画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塔的艺术表现空间。正是这一差异使佛教艺术具有了产生名响世界的雕塑和壁画的辉煌基础。而使这一基础成为可能的印度石窟发展中,也是印度佛教艺术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演变:佛像的出现。(未完待续)
作者:
张法
编辑:
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