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佛学书店 > 图书分类 > 藏密 >
《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上、下册

《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上、下册

定价:¥90.00元

作者:释法童
出版发行:甘肃民族出版社

简介:各种宗教均有相关的修行理论,佛教内部更有八万四千法门的称谓,但作为生死根本的直接对治的方法,不仅外道中不存在,就算在佛教内部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如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说:“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发表评论] [字体: ]

**内容简介**

各种宗教均有相关的修行理论,佛教内部更有八万四千法门的称谓,但作为生死根本的直接对治的方法,不仅外道中不存在,就算在佛教内部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如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说:“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空性正见是佛教哲学的巅峰代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章》被称为中观应成派空性思想的心髓著作,是以《中观论》为代表的所有中观著作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历来为藏传佛教必学之著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章》虽然由法尊法师于上个世纪译为汉文的,对于修学格鲁派的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因内容深广,译文过于精炼、简约等特点,很难读懂。加之目前尚无完整注解,所以一般人难以窥其全貌。因而大多数学人对此恭敬如天书,畏惧如登天门,常有望书兴叹之感。作者有感于此,依照传承之清净性,根据之可信性,通俗之适当性,可读之相应性,以白话消文、名词注解、法义评析作为体例,对“观章”原文进行逐句解释,使读者对殊胜的中观深义能有明了清晰的认识。

释法童所著《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是目前第一部汉文注解,讲解深入浅出,是学习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图书目录**

序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

修观前的概述  分三 / 指出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中是不能离开证空性这个重要环节  分二 / 对停留在修定层面的修行方式的评价 / 用《修次第初篇》及《经》来阐明自己的见地 / 从正面肯定只有修持无我正见才是唯一的解脱出路  分二 / 从明显部分来作阐述 / 从隐密部分来作阐述 / 从反面否定其他方法能获得解脱  分三 / 不修习空性正见无法解脱  分三 / 《三摩地王经》的教证 / 扼要批评支那和尚的见地 / 外道仙人缺乏无我正见 / 从《菩萨藏经》来成立没有无我正见不能解脱 分三 / 外道没有无我正见 / 分不清定慧之区别的危害 / 佛陀在声闻乘经典中关于多闻的教授 / 引用其余的大乘教授来成立没有无我正见不能解脱 分三 / 《修次第中篇》的理证 / 《解深密经》的教证 / 《修信大乘经》的教证 / 学习修观的方法  分四 / 生起观所要依靠的重要资粮  分三 / 明白了义经典与 义经典的分类  分三 / 区分了不了义的标准  分二 / 依止了义经典的理由 / 依止了义经典之教证 / 从二谛方面来区分了不了义的标准  分二 / 经典与论典中是如何显示二谛的 / 用二谛作为了不了义经之命名标准的原因 / 对于了不了义经论的概念进一步的阐述,对相关的岐头作剖析  分三 / 无生等概念所涉及的范围 / 胜义范围的明显与隐蔽表述 / 从中观宗的共同标准说明胜义范围 / 怎样才能理解龙树菩萨的思想  分四 / 如何评判各位中观论师 / 从藏地的某些分类法中厘清中观思想  分三 / 从许不许外境来作中观学者的分类 / 从胜义来命名作中观学者的分类 / 从洛丹嘉饶大译师批判中引申的问题 / 自方认可的中观分类法 / 只有通过佛护、月称的观点才能真实理解龙树菩萨之思想 / 抉择空性正见的方法  分二 / 悟入真如的先后顺序  分二 / 概述证悟真如的顺序及教证  分二 / 概述证悟真如的顺序 / 以理证成立悟入真如的顺序 / 关于岐义的解答  分三 / 关于大小乘所破对象相不相同等相关内容的解答  分四 / 自宗赞同的标准之来源 / 对我执下手的方法的说明 / 细分破除二种我执的先后情况 / 启迪智慧的发问 / 从二种无自性来看证悟人法二空的情况  分七 / 有部的观点 / 经部的观点 / 正量部的观点 / 唯识的观点 / 自续派的观点 / 应成派的观点 / 大小乘对二障等的看法 / 中观论师与实事论师对于假有实有等不同的看法 / 正面抉择真如 分三 / 正确认识正确道理所破除的对象  分三 / 必须善巧认识所破除对象的理由 / 破除其他宗派未认识所破却妄加破除的情况  分二 / 破除确认破除所破对象过于宽泛的情况  分二 / 说明他们的观点 / 显示他们不符合道理  分二 / 显示例了们破坏了中观不共胜法  分三 / 明确中观胜法  分五 / 明确中观不共胜法的根本作用 / 用中观论典驳斥非中观见的观点 / 用龙树菩萨的论典来阐明中观的不共胜法 / 从中观论师的反击中确立中观的殊胜方法 / 中观胜法的稀有难得 / 他们的说法是怎样破坏中观不共胜法正理 分二 / 重申中观胜法 / 持所破太宽观点的学者在否定中观胜法之表述形式  分三 / 反方否定世俗谛的存在 / 反方否定因果的存在 / 反方肯定胜义谛有自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

各位中观学者怎样答复他们  分四 / 对反方的自性空不能成立因果关系观点的答复  分三 / 点明这是中观论师要破斥的观点 / 以《明显句论》为理证来区分“无”与无自性的差别 / 以《四百论》为理证阐明各种概念的差别  分三 / 中观宗以独特的观点来成立万事万物 / 用记忆能来回应实有的立场 / 对反方之自性空不能成立因果关系之立场的归纳 / 对反方的非有非无观点的答复  分二 / 从理证上批驳此观点的不合理性 / 挖掘所谓的中观学者坚持的非有非无的观点的思想来源及相关危害  分四 / 反方观点的来源 / 分析正见时不能依文解义 / 从自性有所产生的常断见 / 对非有非无观点的归纳 / 对于断见的分析论证 分四 / 答复反方否认自己是断见的责难 / 阐述中观宗与断见者成立命题与成立的理由的差别 / 阐述中观宗与否定因果关系的无见者在无自性上的结论不一致 / 阐述中观宗和断见者对于无自性概念的理解差异 / 对中观宗答复反方所运用的理路进行总结 / 显示他们设置的疑难不能破除中观正见  分四 / 观察事物是否经得起抉择自性的正确道理之伺察而来破除中观正见然而却不能破除  分五 / 厘清相关概念  分七 / 正确道理观察的对象 / 正确道理的观察对象与所破对象依附之主体之间的区别 / 以《四百论释》为理,说明正确道理观察的对象 / 单纯意义上的事物之成立标准 / 用例证来否定反方的观点 / 用法称论师的因明学来否定反方的观点 / 以《四百论释》为理证来成立月称论师的正确道理观察立场 / 以根本智为例证,说明反方的不合理 / 以《入中论》等为理证,成立中观宗不否定世俗对象 / 以《四百论》及《四百论释》确立正确道理所破的范围  分三 / 正确道理可以破除世俗事物是下劣观点 / 自方的理证依据 / 引用《四百论》及《四百论释》说明应成派对常误用的看法 / 反方不能建立二谛 / 观察事物是否依靠标准成立而来破除中观正见,然而却不能破除  分五 / 概述中观应成派对成立事物之标准是否为真如之标准的看法 / 廓清《四百论释》的相关内容  分四 / 《四百论解》的含义 / 从否定有漏识是观察是否为真理之标准的情况,来看成立世音的设名方式 / 中观应成派的两种虚妄见解 / 从中观应成派命名存在条件看损害认识能力的因素 / 对认识世俗概念的心识与世俗概念相关内容之分析  分五 / 说明中观各派对世俗概念中存在自相自性的观点  分四 / 反方的责难 / 阐述清辨论师的自续见 / 莲花戒的观点 / 阐述中观应成见之观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

清辨论师所认同的所缘缘 / 月称论师对于无方分极微等的立场 / 认识世俗概念之心识的作用  分四 / 反方否定中观应成派的正倒世俗观点 / 引用《入中论》的观点回应反方的观点 / 世俗谛中的“世俗”与世俗中的“世俗”及唯世俗中的“世俗”差别 / 对于《入中论释》“若世俗中亦见为虚妄者,非世俗谛”的诠释 / 以正确道理否定世俗概念之见解不符合中观应成见  分二 / 通达中观正见是很稀有的 / 指出误解中观正见的观点 / 中观应成派对设立名称的三个特点等相关问题的阐述  分二 / 中观应成派设立名称存在要符合的条件  分三 / 世音所熟知 / 其科认识世俗概念之标准不能损害它的存在 / 空性理智不能损害 / 这三个特点的关系  分四 / 世间的世俗概念中能成立的,空性理智不一定能成立 / 空性理智的观察范围 / 空性理智能破除的,世俗概念中也不能成立 / 正倒世俗之分 / 众人疑惑需要解答的问题  分三 / 极其隐密的事物怎样才能成为世间所熟知 / 世俗观察与胜义观察 / 世间所熟知与佛法观点相冲突时的处理方法 / 中观应成派在不破坏缘起的基础上否定自性  分三 / 误解了《入中论》中的一些文句的表现之一 / 误解了《入中论》中的一些文句表现之二 / 说到见地与修行的关系 / 观察事物是否经得起四句所生之分析而来破除中观正见,然而却不能破除  分二 / 否定四句生不等于一切生的情况  分二 / 反方破生时提出不应加“在胜义”的界限,应成派是不许可这种说法的 / 反方抓住中观应成派没有破除一切生的观点,以为用此观点可以成立自性有的四生 / 以教证成立无自性生并非不存在一切生  分四 / 以教证与理证成立自宗的观点 / 关于在此段的四句所生的范畴内要不要加胜义的界限之问题 / 反方的观点属于相似反驳 / 反方的辩护 / 观察事物是否经得起有事无事等四句之分析而来破除中观正见,然而却不能破除  分四 / 龙树菩萨广破四句是有条件的 / 对空性也会产生执著 / 怎样理解经论中所说的不可生空见与无我见 / 对经论中所说的三解脱门进行归纳 / 破除确认破除所破的对象过于狭窄的情况  分三 / 扼要介绍所破太窄的观点  分三 / 对不及派观点的归纳 / 对维护不及派观点之分析 / 不及派观点是由于对缘起深义不能领悟而造成的 / 阐明自宗的立场  分三 / 正见必须以中观正见为旨归 / 法性是存在的 / 法性也是无自性的 / 从胜义谛角度区分格鲁派与他派的不同  分四 / 未排除二相显现的空性是假名胜义谛 / 设立法性的情况 / 真常唯心论的胜义谛观点 / 对他派的胜义谛观点予以评击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

正确认识自己宗派关于所破的对象的理由  分三 / 关于中观应成派所设立所破对象的章节  分五 / 概述中观应成派的所破对象  分三 / 本论中的主要所破对象 / 的驳与论证的方法所起的作用 / 驳斥反对论证与反驳之方法的观点 / 中观应成派认可的正确道理所破对象与相关问题的说明  分二 / 正式说明正确道理所破的对象是无明 / 断除无明的重要性 / 中观应成派对无明性质等内容的阐述  分二 / 关于无明的染污性质的分析 分四 / 简单回答其他宗派提出的问题 / 再谈月称论师对无明下的定义 / 其他派的观点认为只要去除实有的我就能断除生死的根本 / 阐述无明这一概念时,引用了类似于逻辑学上的反对关系 / 无明概念的内涵确立对成立中观应成派的思想的重要性  分四 / 继续解释萨迦耶见与无明都作为生死根本之义 / 从中观宗对无明的定义能成立三乘圣者都证得法无我 / 分析在虚妄的思辨分别与一切的思辨分别二者之间,中观宗以何者为所破之义 / 分辨中观宗的所破不同于其他宗派之所破 / 中观应成派对无明概念的外延范围的认定  分五 / 中观应成派要破除的是产生自性见的意识 / 中观应成派的自性概念,是有特定意义的 / 我和自性是义同名异的关系 / 自性不能成立的理由 / 二种无我的成立 / 中观应成派对萨迦耶见的相关内容的讨论  分三 / 不是所有的补特伽罗我执都是萨迦耶见 / 萨迦耶见的攀缘对象的是假名施设之我 / 正确道理所破的是萨迦耶见执著的自性我 / 自性界定的普遍性  分三 / 对于常识中虚无的概念是否应加自性的界限 / 中观宗不时时都加此界限的原因 / 中观宗加此界限的原因 / 解释对于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界限的疑问  分二 / 中观应成派的立场  分四 / 中观应成派对加胜义限制的看法 / 中观应成派在胜义界限上的划分 / 中观应成派在加上胜义界限后能成立世俗概念 / 中观二派的异同点 / 中观自续派的立场  分五 / 中观自续派对胜义的看法 / 厘清对中观自续派二种胜义的误解 / 中观自续派对用正确道理观察世俗概念的态度 / 引用中观自续派的论典说明中观二派破除胜义自性的情况 / 此处的用天文馆与前面谈到的胜义也是有区别的 / 破除所破时到底依从应成或自续中的哪个观点来做破除  分二 / 说明应成、自续二派的宗派思想  分二 / 破除他宗的观点  分二 / 陈述他的观点  分四 / 首先介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庆喜的观点  分三 / 应成派的理由虽然不能依标准成立,但仍可成为“应成因” / 自续派的命题之宾词与理由不能依托标准成为遍充关系,所以应该采取“应成因”来破敌 / 略谈因三相 / 介绍第二种设立应成与自续的观点  分五 / 此观点的代表人物 / 他们的中心论点 / 各位译师为了表示中观宗只是破除他宗,列举了四种应成方法 / 回答责难 / 对此观点的小结 / 介绍第三种设立应成与自续二派的观点  分五 / 此观点的代表人物 / 阐述他们对中观二派的立场 / 此观点的理证依据 / 此观点的理证 / 对此观点的分析 / 介绍第四种关于应成与自续分类的观点  分三 / 此观点为的代表人物 / 此观点与前三种观点的分岐 / 阐述第四种观点的立场 / 破除他们的执著  分四 / 开始反驳第一家庆喜班智达的观点  分六 / 此观点认为理由与遍充关系不能以标准来成立 / 从本上指出庆喜班智达所说的理由不能以标准成立的过失 / 反驳庆喜班智达的遍充关系不能依标准成立的观点 / 把现量以后的推理当成理理的错误 / 认为理由以及遍充关系是经立敌共同赞成的庆喜班智达观点,是自宗相违的观点 / 庆喜班智达唯以他许的观点,仍是违反应成派的见地 / 反驳庆喜班智达的弟子——棗库译师的观点  分三 / 指出他们的第一个理由不能成立 / 指出他们的第二个理由不能成立 / 从各派的破立关系使我们联想到因明中的遮诠与表诠的情况 / 对第三种观点的批判  分六 / 开宗明义地指出第三种观点的思想轨迹 / 从中观学者的特征中看待中观应成派  分二 / 中观学者的特征 / 以《明显句论》来成立中观见是清净的 / 从逻辑与宗派角度分析反方的观点  分三 / 从逻辑角度来分析 / 从宗派归属上分析 / 从悖论角度上予以分析 / 剖析反方的修正观点  分三 / 得出他们与任何中观派不符,以及与其他的佛教宗派没有共同点的结论 / 在的层层设难下,第三家的观点出现了许多漏洞 / 运用了常识为应成派正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

对否定自宗可以成立命题的第三种观点的理证进行批驳  分七 / 对《入中论》的第124颂作为反方论据的回应 / 从总体上把握《回诤论》对于自宗成立命题的态度 / 从两个方面回应以《回诤论》为理证的第三种观点的持有者的观点  分二 / 《回诤论》的无所许可的意义 / 《回诤论》所说的不存在现理等观照活动的意义 / 对反方《四百论》的理证的回应  分二 / 对第三种观点的持有者的另外一种进行分析 / 《四百论》颂文是在破四句的理证 / 对反方的《六十正理论》之理证的回应  分二 / 对第三种观点的持有者,以《六十正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所作的分析 / 藏人对《六十正理论》之误解 / 对第三种观点的两个理证的回应  分二 / 《回诤论》的文句不能成立应成派是不破除他宗的观点 / 《明显句论》也不能作为无自宗命题的证据 / 对第三种观点的最后一个理证的回应 分三 / 《入中论》谈无自宗的原因 / 以《般若经》之教证成立自宗的观点 / 中观应成派许可的因果关系 / 对第三种观点的持有者的批判予以总结 / 对第四种观点进行分析 / 设立自宗的观点  分二 / 正面破除自续派  分二 / 显示自续派所依托的命题中的主词不能得到公认而导致命题存在过失  分二 / 呈述自续派的观点  分三 / 《明显句论》对自续派的呈述 / 宗喀巴大师的解说 / 宗喀巴大师对此的归纳 / 破除自续派所认可的道理  分四 / 引用《明显句论》的简明论式与其中的论敌  分二 /  关于论式问题 / 关于论敌的范围 / 分析应成派与其他部派对成立命题中的主词含义之标准的差异  分二 / 自性学者的观点 / 无自性学者的立场 / 对《明显句论》文义的解释  分三 / 自续派的立场有违自宗 / 应成派的颠倒与不颠倒之含义 / 自续因成立的命题并非无过 / 从例证角度来分析自续派的见解  分五 / 对清辨论师所举的例证含义的分析 / 对无错乱等概念的分析  分二 / 分析无错乱与自相概念在各教派中的含义 / 有情对事物的三种见解 / 分析三种见解的成因 / 分析三种见解成熟的条件等问题  分三 / 未证空性的有情的见解状态 / 已证空性未断尽烦恼障的有情的见解情况 / 自续派成立自续因的原因 / 对自续因无用论等观点的分析  分三 / 自续因的无用观 / 作为命题中的主词所属的事物只许他人成立,不是中观自续学者的观点 / 随瑜伽行中观学者的能成立事物自性的标准也是不合理的 / 否定自续派的自续因  分三 / 引用及解说《明显句论》对此的概说 / 以《明显句论》为理证来分析自续派 / 对《明显句论》之理证的详细分析  分五 / 前代藏人对《明显句论》的理解 / 《明显句论》的含义 / 清辨论师的隐含意义 / 对《分别炽燃论》中的因明论式予以分析 / 清辨论师是如何否定自己的 / 中观应成派的因明论式不存在自续派等的论式缺陷  分五 / 回答反方的责难 / 中观应成派运用的比量论式  分三 / 中观应成派运用的比量论式的实质与作用 / 详细说明他人所许可的比量意义 /  中观宗为何要用他人所许可的比量 / 自续派以下学者的因明论式存在的缺陷 分三  / 从实事学者的观点推出他们的矛盾结果 / 反方的实例不能解决实事学者的问题 / 自性论者在自性论不能成立后的表现 / 应成派的因明论式可以完成反驳任务  分三  / 应成派是依从由因三相表达的理由来成立比量的 / 他人所许可的论式可以成立的四点理由 / 对应成因等的小结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空性见的理论取向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

依据这样的应成派的反驳方式在身心相续中,生起正见的理路  分三 / 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分三 / 正面抉择我的无自性性质  分二 / 列举车的实例成立无自性  分二 / 说明车无自性道理的概述 / 举例说明车无自性道理的细述  分四 / 显示车的无自性 分二 / 分析车和它的组成部分的七种关系中的前五种关第  分三 / 对五种关系的归类 / 五种关系的内在联系 分五 / 先说一的关系 / 其次说异的关系 / “我见论”者看到一异关系存在缺陷 / 修正观点中的能依所依的依托关系 / 自性论者所认为的拥有关系 / 应成派对五种关系的分析 / 分析七种方式观察的后两种观察  分二 / 列举自性论者的积聚相及形状相是车的观点 / 详细分析后两种观点  分二 / 对积聚的车的组成部分当成车的观点的分析   分二 / 此观点的不合理性 / 中观自宗否定此观点的用意 / 对以形状为车的观点的剖析 分三 / 在总体方面否认形状就是车的观点 / 具体分析以形状为车的不合理性 / 旁通其他道理 / 分析中观应成派如何断除来自其他宗派的诤论  分二 / 对实事学者责难的分析  分二 / 他宗的责难是有过错的 / 中观应成派不犯他宗相同的过错 / 解答他宗的责难 / 从车的众多名称来成立车是无自性的观点进行论述 / 赞叹七种方式的观察的利益 / 七种方式观察的功德 / 结合车这种例证的无自性道理进行抉择  分四 / 运用同一关系破除我执无明的实质阶段部分  分四  / 对破除我执无明的一异方法的概述  分二  / 对所破对象的确认 / 用一异方法的理由 / 细述同一关系对我执无明的破除  分二 / 从总体上分析我与五蕴的同一关系的缺陷  分三 / 自性的我无意义 / 会成为众多我的缺陷 / 我有生灭的缺陷 / 详细分析我有生灭的缺陷  分四 / 此结论会使宿命通不合理 / 此结论会破坏佛教的业果关系 / 此结论会产生未造业却可以感受果报的过失 / 指出月称论师批判即蕴论者的观点是有理论经依据的 / 回答即蕴论著的责难  分三 / 即蕴论者的责难 / 中观学者的回答 / 回忆宿命中“我”的性质 / 对即蕴论者批判的总结 / 运用全异关系破除我执无明  分二 / 分析离蕴论的错误及相关内容  分三 / 分析离蕴论的错误  分二 / 离蕴的自性我不具备蕴的有为法之特征而导致的错误 / 离蕴的自性我的特征不能存在 / 离蕴论者的思想源头 / 认识离蕴论错误之重要性 / 破除自性我时运用的方式 / 运用上述两种道理破除自性我与五蕴的其余可能性之关系 / 依从一异道理认识补特伽罗如幻意义部分 分七 / 概述如幻意义 分四 / 如幻的两种含义 / 两种如幻的关系 / 成立如幻意义的条件 / 世俗谛的如幻意义显现的方法 / 过去的智者对空性的分类及如何生起如幻的修持方法  分二 / 过去智者的分类 / 生起如幻的修持方式 / 误解如幻义的情况  分三 / 无自性也是实有表现的观点 / 误解如幻义产生的结果  分三 / 产生破坏缘起的空观 / 分析他们所得的渺茫恍惚现象 / 堕于堂、断两种边见之中 / 正确获得如幻意义的方法  分三 / 成立如幻意义的理论依据 / 寻求如幻义的方法 / 如何排除无自性空与缘起显现不相容的观点 / 分析作为例证的影像之深层含义  分三 / 他人的责难 / 自宗的答复 / 影像非本质之空之衍义 / 从《三摩地王经》等阐述自性空缘起的经偈中思维如幻义 / 不同名称的我是可以成立的 / 由上述道理成立我所的无自性 / 这类道理在其余事物上也能得到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三

开始抉择法无我的道理 分三 / 概述法和法无我及得到法无我的方法  分三 / 中观应成派运用应成式破除自生方法的说明 / 自性生的表现形式 / 分析四种自性生的错误  分四 / 分析自性自生的错误 / 分析自性他生的错误 / 分析自性共生的错误 / 分析无因生的错误 / 从否定四生引申的议论  分二 / 总结破四生之义及叙述以缘起道理破除边见  分二 / 破除四生所产生的意义 / 用缘起因来远离常、断二见 / 与实事学者讨论缘起的真实意义 / 讲述空性正见断除障碍的道理  分三 / 空性正见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原因 / 对由空性正见所涉及的其他方面内容的说明  分四 / 声闻独觉也应证悟法无我 / 断除所知障也需要修行无自性正见及其他法门 / 应成派的所知障 / 从大小乘在了义见解上是一致的观点中产生的理解 / 对修观资粮章节所作的小结 / 观的分类  分三 / 概述观的分类 / 详细解释各种分类  分三 / 介绍四种观及观的角度与对象 / 介绍三种观 / 介绍六种观 / 观的分类之间的关系 / 修观的方法  分二 / 破除第一种观点  分三 / 概述此观点 / 详细分析第一种观点的错误  分四 / 分析反方所说的正确道理不能成立事物存在的理由 / 分析反方认为的任何分别都是对轮回中的众生的束缚的理由  分三 / 前文对此观点已有分析 / 此观点与支那和尚的观点之对比 / 反方的申辩/ 驳斥不必学习任何经论的观点  分四 / 反方支持者的观点 / 对反方支持的观点定性 / 对反方支持者的理由予以分析 / 对反方支持者的方法予以分析 / 驳斥修空性应当消灭一切思辨分别的观点  分四 / 反方的观点 / 对空性对象对修空性的凡夫是显现的观点进行分析 / 对空性对象对修空性的凡夫是隐蔽的观点进行分析 / 对反方观点的归纳 / 对第一种观点存在错误的总结  分四 / 第一种观点产生的方法 / 中观派悟入真如的效果 / 反方误解经论意义的原因与结果 / 总结 / 破除第二种观点  分二 / 他人的观点 / 自宗的立场 / 破除第三种观点  分二 / 他方的观点 / 自方的立场 / 破除第四种观点  分二 / 他人的观点 / 自方的立场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

对成立自宗的观点的概述  分三 / 自宗修观方法中必须具备止住修与观察修两者的理由  分五 / 概述必须具备两种修 / 为什么这里需要观察修  分二 / 不具备观察修产生的问题 / 观察修产生的作用 / 观察修重要性在止观次第中得以体现 / 观察之程度及止住修的作用  分四 / 止住修与观察修应有尺度 / 观察修的尺度 / 止住修的尺度 / 根据两种尺度产生的作用 / 两种修的结合可以成就无分别智  分三 / 《宝云经》的教证 / 无自性的空性也是无自性的 / 具备两种修产生的结果 / 消除争论  分四 / 消除第一个争论  分三 / 反方的观点 / 自宗的观点  分二 / 自宗的经论依据 / 自宗的理证 / 各宗对无分别智之因的看法 / 消除第二个争论  分二 / 反方的观点与依据 / 回应反方的观点  分五 / 从正面肯定观察修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 / 从反面引申不应观察的违理之处 / 从观察修与无分别之间的先后次第来强调观察修 / 分析反方观点的思想根源 / 归纳自宗的观点 / 消除第三个争论  分二 / 反方的潜在观点 / 自方的反应  分三 / 正面的阐述 / 反面的论证 / 自方的结论 / 对相关意义的陈述  分三 / 大乘经论究镜有几种见解 / 唯识宗是如何修观的 / 如何看待大乘经论所说的胜义谛 / 对修法的要点之总结  分四 / 关于中观修法正行时止观力量运用的要点 / 关于修观正行中去除沉、掉等烦恼及正行外的修持要点  分四 / 属于辅助性质的修行要点 / 属于结束性质的修行要点 / 属于下座后未做正行时的修行要点 / 属于正式修行中去除沉、掉的要点 / 由自性空的决定产生两种修及此方式对治我执的要点 / 修观方法的理论依据的要点 / 在阐述成就观之标准的问题  分四 / 真正的观与相关的问题  分四 / 成立符合成就观的标准 / 轻安的自体与本性及由此产生的方式 / 笼统的轻安不能成为成就观的标准 / 成就的观具备专注力 / 成立空性修法的标准  分三 / 成立空性修法的标准 / 分析其他标准 / 自方的立场 / 迷离渺茫等特征不能成为通达中观的如幻道理的标准  分四 / 把渺茫之特征误认为如幻含义的原因 / 用归谬法来否定上述标志 / 自宗的立场 / 用传承师的引导教授说明修空性的方式及过程等标准 分二 / 引用教证成立自宗的观点 / 重申自宗的立场 / 阐述止观二者同时运用的方法  分三 / 获得上马同二者同时驼用的方式  分三 / 获得同时运用止观的状态应先修止 / 止观二者的同时运用要达到止与观的标准 / 止观同时运用的状态 / 解释止观二者同时运用的含义  分二 / 对止观同时运用之概念的解释 / 对止观同时运用之概念中的同时意义之分析 / 关于止观同时引申问题的讨论  分三 / 回答责难 / 对九住心后的两种修的分析 / 止观同时运用状态之来源 / 对菩提道次第大纲的简介  分二 / 道次第的组成部分  分三 / 下士道的修法 / 中士道的修法 / 上士道的修法 / 修习听闻过程中对各种修法的看法以及各种修法的作用  分三 / 面对各种法门的心态 / 各种法门的作用 / 自方的总结 / 概述金刚乘修法  分二 / 进入金刚乘的条件  分四 / 金刚乘修法之珍贵 / 可学与可传密宗之条件 / 成熟灌顶因 / 受持三昧耶来获得成就 / 简略介绍金刚乘的修习内容  分五 / 关于金刚乘四部的大致情况 / 关于无上密中的生起次第的略说 / 关于无上密中的圆满次第的略说 / 无上密中的二种次第之间的关系 / 密宗道与共同道的关系 / 以颂辞的形式,说明菩提道次第的重要以及自身的愿望  分五 / 本论的重要性 / 完成本论的助缘 / 本论的远伟承 / 本论的目的 / 自身的愿望 / 讲述著述等相关情况  分三 / 本论的著述情况 / 本论殊胜于其他道次第教授的内容 / 本论的近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