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藏摄影——是朝圣之旅还是忏悔之旅
我们对于我们根本就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的土地种群民俗文化应该胸怀一颗怎样的心,是敬畏还是猎奇?是恭敬谨慎地了解还是傲慢肆意地掠过?
这三件事都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摄影过程的道德体验和良知的反省。
为什么我们的摄影在城市谨慎,在乡村放肆?为什么我们的拍摄在东部发达人群中就知道尊重和自重,到了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就不知道人与人是需要沟通和理解的,而是采用付费购买或者粗暴“扫射”的野蛮拍摄方式呢?拍摄者是不是也应该充分地考量被拍摄者的感受?图像的生产过程与结果我们应该更在意哪个?
当每天数千游人携带拍摄器材涌入西藏拍摄时,我们究竟是应该踏上朝圣之旅还是忏悔之旅?我想到许多许多……
这是一个真问题
若干年前,当国外同行批评那张“秃鹫前饥饿的非洲儿童”的照片,关注着摄影师在这样的场景前的人道主义底线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离我们还遥远。
去年,国内媒体上也讨论过那张“雨中跌倒的自行车”的照片,批评集中在摄影者的选择,是关心作品的戏剧性,还是关心对于行人的伤害。然而这件事似乎太微末了,几乎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今年还有一次类似的关注,是一张“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的女孩”的。讨论的核心是对这样的情景使用“马赛克”的必要,因为这里可能涉及到的隐私权。
所有这些讨论或许可以被视做人们摄影观念的某种进化?
摄影者的行为应当与摄影作品一起得到同样的关注。摄影创作中不仅应当排除对拍摄对象的人为干预和摆布,还应当有对被拍摄者精神生活和法律权益的尊重。在被现代社会严重干扰的大自然和人类生活面前,摄影者不但具有记录之责,还有敬重、保护和使其不受干扰影响之责。在进入个人生活领域,尤其是个人精神领域的时候,拍摄者究竟有多大的活动半径和空间?最后,在涉及到人的生命尊严的时候,你和你手中的照相机是卑鄙的还是崇高的!
作者:
佚名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