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福州画院特聘画家、福建武夷学院特聘教授陈北辰(图片来源: 福建省黄檗文化基金会)
陈北辰作品(图片来源: 福建省黄檗文化基金会)
陈北辰作品(图片来源: 福建省黄檗文化基金会)
福建与日本的艺术交流,恰似闽江之水与东海之潮的交汇,在历史的漫长海岸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文化印记。
17世纪长崎港的“唐绘”市场上,来自福建的黄檗僧侣隐元隆琦带来的文人画谱,与漳州商人携带的民间画稿共同构成了日本“南画”运动的重要养分。闽籍画家沈铨的工笔花鸟经由琉球中转,深刻影响了江户时期圆山应举的写生画派。这些艺术传播往往依附于陶瓷贸易与佛教交流,在茶器包装纸的夹层中,在经卷扉页的空白处,悄然完成技法的传递。
尤为特殊的是闽北建阳刻书业的辐射效应。明代建本《八种画谱》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谷文晁等画家的临摹范本,其独特的饾版套色技术更直接催生了京都“光悦派”的料纸装饰艺术。这种技术转移并非单向——日本浮世绘的多点透视法在清末又通过通商口岸反馈至厦门外销画创作,形成了跨时空的技术循环。
福建国画中鲜明的“山海基因”与日本绘画的“岛国美学”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同样追求物象的精神性而非表面形似。这种共性或许源于相似的地理环境——多山地形与海洋气候共同塑造的视觉经验。
在色彩哲学方面,闽派画家擅用矿物颜料的饱和色调,与日本琳派的金箔背景产生跨越时空的呼应。观众能清晰感受到两者在平面构成与装饰趣味上的共通追求。
今天,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的中日艺术家交流作品,具有多重文化意义与现实价值,不仅为两地艺术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更在当代语境下重构了东亚美学的共同记忆。
文化交流史告诉我们,当今的艺术文化需要从“传播-接受”的单向模式,转向“共生-再造”的互动范式。所以此次的中日艺术交流展将对今后两国间的文化互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