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站内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顺治十一年甲午,费隐禅师六十二岁。四月,费隐禅师拽杖辞五峰,作三吴法喜之游。《径山费隐容禅师纪年录(下)》记载:九月拨棹琴川,憩资福院。虞山维摩院的监院性空偕绅士请上堂,费隐禅师举昔日冯济川三不得话,拈掇着语。时子张于座下忽有省,呈偈四首以通所见,费隐禅师依韵复之。……腊月始抵金阊,至普安院度岁。偶游虎丘,感而作偈。琴川众绅,光甫孙公,喜赓王公,景之赵公,南陔蒋公,裔典归公,薪传邵公等,以虞山维摩请师退休,允之。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维摩寺是一座南宋古刹,位于常熟虞山辛峰亭以西约1.5公里之箬帽峰。隐元禅师东渡那年冬天,六十二岁的费隐通容禅师来到苏州,在普安院过年。常熟六位乡绅,原太史、御史孙光甫、王喜赓、赵景之、蒋南陔、归裔典、邵薪传等“以虞山维摩请师退休”,费隐禅师“允之”。

蔓草没寺门

仲夏时节,细雨霏霏,我们驱车来到常熟,登虞山寻找维摩禅院。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的老师告诉我,维摩寺早已不存,但在原址建了一个维摩山庄。维摩寺的东园原有一座望海楼,登楼可观红日、望长江,所以“维摩旭日”成为虞山十八景之一。建起维摩山庄,既保护了古刹原址,也算恢复了虞山一个传统景点。我们来到位于虞山脚下的言子墓,从那里乘景区的观光车,一元车费便到达维摩山庄。

只见山庄大门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维摩山庄”横匾,后跋小字写着“此庄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历世既远,毁废随之。今就旧处广事修葺,以益众观。岁次戊辰冬日里人曹大铁题识”。山门悬有一副楹联“大观江海合,杰构宋梁余”,上联有“南宋曾怀诗句”,下联有“陆懋宗书”小字。可见,这副对联,是南宋时曾怀的诗句,清末由御史陆懋宗重书。而山庄匾额的书家曹大铁,是张大千最后一位入室弟子,能书善画,收藏鸿富,精于鉴定,对旧体诗词有很深造诣,还是过目不忘的版本目录学家,被称为“江南大才子”和“中国真名士”。曹大铁先世为元末巨富,曾斥资重建名刹大慈寺。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在观摩山庄匾额和楹联间,瞥见门口摆着的一块公告牌,告知山庄正在施工维修,暂不接待参访。门侧的耳房里,有一位值班的女士,我们向其说明长途跋涉寻踪黄檗祖师的来意。这位女士说,你们来得很巧,但又很不巧。如果早来几天,这个山庄大门是关闭的,2020年以来就没有打开过。近期园区决定启动维修,这才打开门,你们才有了站在门口向里面看看的机会。

这位值班的女士说,这个山庄建起来也有几十年了。当时作为一个茶文化的空间,但景区前些年出了车祸,就不让私家车进山,要乘坐景区定时定点的旅游车。这样一来,上山到山庄的人就少了很多,加上这几年的情况,山庄干脆就关门停业了。这次维修,用了好几天时间,才把院子里一人多高的荒草锄掉。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听值班女士讲到维摩院子里的荒草,我想起“登虞山寻维摩”之前,曾经看到明代诗人、常熟名士钱仁夫写的一首《维摩寺》诗,内容如下:“蔓草芊芊没寺门,墙根残剥已无文;败檐犹滴夜来雨,高树尚屯窗外云。佳境故容僧管领,禅床时许客来分;传虚且莫穿空谷,下有松间饮鹿群。”可见,在明代时候,维摩寺已经“墙根残剥”,“蔓草芊芊没寺门”了,没想到四个世纪之后重建的维摩小院,没过多少年又是荒草萋萋……

维摩自古今

据常熟市民政局编著之《常熟地名掌故》一书介绍,维摩寺位于常熟虞山辛峰亭以西约1.5公里之箬帽峰。寺东园内有“望海楼”,登楼可远眺长江,凌晨观看日出,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南宋隆兴元年(1163),僧法运建石屋一座,因位于石屋涧之上,初名石屋维摩庵,中有石井名为“涌泉”。淳熙三年(1176),因右丞相兼枢密使、邑人曾怀(字钦道)生前曾奏请为功德院,宋孝宗敕赐“显亲资福禅院”寺额。明洪武初年,僧寿松建观音殿。宣德四年(1429),寺僧昙敷建天王殿并筑石路,自此改名为维摩寺。

万历年间,寺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门、方丈禅堂。清康熙年间,寺僧起雍暨邑人陆瑞升等建大悲殿。乾隆三十年(1765),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捐银千两,重修殿堂楼阁、僧舍库房,并于寺后辟建园林,营建泉池台榭。踞寺侧望湖岩可南览尚湖,登寺内望海楼可北望大江,为琴川名刹,与慧日、兴福、三峰诸寺齐名。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军与清兵在虞山激战,该寺毁于战火。光绪年间,僧一煦重募建,屈氏后裔亦助修重建望海楼,并于楼内塑屈成霖像,悬挂长联曰:“钟磐定山声,昔有白云投刺史;棂栏接海气,远持红日照维摩。”1949年建国前后,寺院乏人管理,日渐荒芜,殿宇房屋破败不堪。

1983年,经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常熟市人民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确定,建设“维摩旭日”景点,利用维摩寺遗迹兴建维摩山庄。迄1985年,先后修复天王殿、弥陀殿、大殿、南北厢房、望海楼、长廊,整修葫芦池、钵盂泉,并重建山门、围墙、道路,新辟东向主入口大门、小香雪海等。修复后,改称维摩山庄。因山庄位于虞山北部高处,常被青云笼罩,清旷幽绝。山庄分前厅、中厅、后厅,有望海楼、钵盂泉、葫芦泉等历史与自然名景。在望海楼上登高远望,南可赏尚湖、北可见长江,春可踏雪探梅、夏可迎风登高望日出、秋可品茗赏桂、冬可喝茶聊天,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

孤寺夕阳沉

因维摩布局坐西朝东,每当日出,层林尽染,景色绚丽。明嘉靖时贡生、邑人陈儒曾有“满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枫画可评”的诗句赞之。寺中“望海楼”曾悬有明清之际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湖心亭联则为近人陈从周所书:“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元代诗人柳贯有《次韵鲁参政观潮》一诗:怒潮卷雪过樟亭,人立西风酒旆青。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出东溟。倒排山岳穷千变,阖辟云雷竦百灵。望海楼头追胜赏,坐中宾客弁如星。”

可见,柳如是此联,用的是柳贯诗的颔联。意思是:日车在天界运行时,突然左轮塌陷下去;地轴在地下转动时,把东海的水激涌上来。形容大潮汹涌澎湃,地动山摇。

古刹碑石,禅诗名士,自古不可分离。维摩自然也不缺摩崖碑石和诗词文赋。在维摩山庄第一进院,散落着一片石构件,近看多位僧人塔刹、塔身和塔基,石基上可以莲花班瓣纹。有一块六角形塔身,被当作石桌的柱脚,仔细摩挲,依稀可见“清临济三十二世”字样。很显然,这是一座临济宗僧人墓塔的塔身。靠墙的树根处,斜靠着一块文保碑,上刻“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维摩寺,常熟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十月立”。

晚清常熟人赵宗健在《旧山楼诗录》中,有一篇“羊棚并序”,该文记载:“维摩寺岩有洞三,其壁隶刻羊棚二字,人罕至者,志乘失载。莫考其由,爰赋诗以表其迹。”值班女士告诉我,虞山上有很多洞,书里记载刻着“羊棚”字样的洞在半山腰,深藏不露,特别是早年间虞山大量植树,现在就更不容易发现了。羊棚洞附近的草丛里,就躺倒着一块维摩寺的界碑。后山有一条涧水,下接桃源涧,上边的石崖突出来,像一间屋子,所以得名“石屋洞”,相传太公望避纣时曾在这隐居。石屋的屋檐上,镌有“天际幽月”四字,石室内有晚清吴树芬所题四言诗一首。

南宋维摩开山不久,文人周才便在此留诗《游虞山顶维摩院》:西风近重阳,青女作奇酿。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林空眼界宽,云深开法藏。欢迎杂钟鼓,舞跃骇龙象。载酒得良友,灵山拉寻访。同来八九辈,俱能尚疏旷。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修竹当翠袖,泉声代清唱。徘徊欲尽欢,更上层巅上。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

康熙年间日讲起居注官、无锡人秦松龄作有《维摩寺》一首:已度千林上,维摩自古今;半山人语出,孤寺夕阳沉。寒鸟落还落,霜枫深更深;欲从求妙谛,老树六朝心。

远持红日照维摩 | 吴越黄檗踪迹

维摩免役帖

江苏常熟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禅院法产免疫帖文》碑,乃顺治十年(1653)六月初十日给文。该碑高220厘米,宽110厘米,碑身有断裂拼接痕。额题“虞山三峰维摩茶亭东庵方塔新塔禅院法产免役帖文”。碑文内容记载:南苏州府常熟县据儒生、乡耆呈词称:“按累朝旧典,凡祝圣道场有恩免僧役之例,如本府邓尉山圣恩寺、尧峰山尧峰寺、长洲县接待寺、吴县寺、本县破山寺,各有士民喜舍僧田,皆蒙各宪批准免役给示勒碑”,特照例申宪,请求院道批示,给帖各寺蠲免差徭,禁其盗卖,勒石寺门,永久。

这份呈请,得到了政府院道批准。帖文特列明了三峰禅院、茶亭资福禅院、维摩禅院、拂水东庵地藏禅院、方塔崇教兴福禅寺、聚奎新塔禅院的免役数,并明示将帖文发给各寺院住持。

内容来源:2025年1月9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推荐2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