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佛缘:深化中泰佛教文化合作的新时代使命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站内

丝路佛缘:深化中泰佛教文化合作的新时代使命

2025年2月16-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将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将于2月16 日上午举行落成庆典。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 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百花古寺将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岭南佛教文化传承地”,挖掘弘扬岭南佛教文化精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佛教文化传播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佛教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2015年,海巡团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佛舍利塔诵经祈福

2015年,海巡团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佛舍利塔诵经祈福

广州在近两千年的岁月里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也是佛教沿海路东传中国的第一站,历史上无数的中外高僧大德在这里弘法布道、翻译经典、建寺安僧,对岭南佛教乃到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弘法事迹、译文著述成为广州佛教重要的精神财富。这种跨越时空的佛教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互鉴、心灵相通的历史见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广州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引介平台”,更是佛教哲学、宗教艺术及实践的交融点。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战略,广州已逐步构建起“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走向全球的关键窗口。

弘扬丝路精神,续写佛缘新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佛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动跨国文化流动,彰显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大佛寺主办的“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系列活动,沿着古代海路求法僧的足迹,重温南海高僧大德舍身求法的辉煌历程。这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佛教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探索,成为文化交流的“田野实践”。这些活动将佛教文化、艺术及其思想体系从本土传递到国际舞台,并促使它们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再生产”和“重塑”。

通过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国佛教界的互动,大佛寺搭建起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心灵桥梁。佛教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精神力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这一活动不仅是宗教交流的延续,更通过“跨文化对话”和“跨国协作”的框架,深入探讨了佛教思想的跨域适应性和普遍性。中泰佛教文化的互动,突破了“文化同质化”的限制,通过“文化差异性”的相互交融和“异质文化”的共存,推动了佛教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多维度发展。

2015年,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梵智长老与耀智大和尚亲切会面

2015年,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梵智长老与耀智大和尚亲切会面

“法缘深厚”:推动中泰文化互鉴

从历史角度分析,中泰佛教文化的交流可以被视作“跨时空文化传递”的典型案例。2015年,耀智大和尚带领的文化交流团开启了泰国之行,标志着中泰佛教文化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3月5日,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与泰国僧王办公室在曼谷北部大学礼堂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杰出领袖奖颁奖典礼上,耀智法师与本性法师等荣获“世界佛教杰出领袖贡献奖”,这是对中泰佛教交流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中泰佛缘深厚的象征。

同年9月23日,广州佛教代表团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举办千僧斋大法会,来自9个国家的1116名僧侣齐聚一堂,耀智大和尚与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梵智长老在法会上致辞,并在法会后与泰国佛教界进行深入座谈,就中泰佛教交流和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共同见证佛法的庄严与殊胜。这不仅是一场宗教盛事,更是一场跨文化交流的盛会,彰显了佛教作为全球性文化的包容与共融。

2016年,泰国的古巴亞里亞察大师一行访问大佛寺

2016年,泰国的古巴亞里亞察大师一行访问大佛寺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泰国孔雀王”的古巴亚里亚察大师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团参访广州大佛寺,进一步推动了中泰佛教文化交流的深化,巩固了两国佛教界的友谊。这些交流不仅仅是佛教思想的传播,更是跨文化知识和信仰的“知识转移”过程。通过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等平台的交流,双方共同探讨了佛教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与延展性。

此次访问不仅促进了佛教经典的翻译与再创作,更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未来佛教文化的“跨国整合”与“文化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中泰佛教界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文化互动,逐步形成了“共同体文化”的价值认同,为两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2018年,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代表团拜访广州大佛古寺

2018年,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代表团拜访广州大佛古寺

佛牙舍利:象征中泰友谊的文化纽带

2024年12月4日,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抵达泰国供奉,以庆祝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72岁寿辰暨2025年中泰建交50周年。这一庄严的仪式不仅象征着佛教文化的神圣与庄重,更是中泰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在曼谷的迎请和巡游活动中,中泰两国高层领导、僧王及民众共同参与,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促进国家间友好关系中的独特作用。

佛牙舍利的供奉活动成为中泰佛教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宗教仪式不仅是对两国佛教共同信仰的崇高礼遇,更通过“仪式化”行为彰显了宗教文化在“跨国交流”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活动,佛教文化不仅在宗教范畴内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更通过“文化象征”深化了两国间的文化联系,推动了文化认同的“跨境共鸣”。

2015年,耀智大和尚在千僧斋上致辞

2015年,耀智大和尚在千僧斋上致辞

而后,2025年1月14日,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在广州大佛寺举行玛哈·哇集拉隆功国王陛下达到与泰王国曼谷王朝拉玛一世相同年寿的诵经祈福仪式。该仪式由大佛寺监院主持,总领事沈勇俊先生携领事馆官员及配偶出席,约30名僧侣及100名佛教信徒共同参与。总领事馆向大佛寺敬献功德金,以支持大佛寺斋堂运营,为僧侣及公众提供素食服务,继续深入中泰交流。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多层面实践,表明佛教文化作为跨国文化交流的载体,已成为超越宗教范畴的“文化资本”,在中泰两国的外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佛牙舍利的供奉是“文化符号”的“标志性”体现,它在全球文化和政治语境下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并为两国在其他文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2015年,沙威副校长陪同参观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佛塔

2015年,沙威副校长陪同参观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佛塔

跨文化共荣:佛教文化在全球的交流与融合

中泰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践体现了全球佛教文化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普适性”之间的复杂互动。佛教作为“跨国文化体系”,通过不断的“文化借鉴”与“文化交流”,促成了文化间的“共生共荣”。这一过程中,佛教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得到了灵活的转化,并以“全球伦理”的方式重新构建了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

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依托于其“普世价值”的内核,通过文化流动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双向“认同建构”。其“心灵净化”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不仅契合全球化时代的普遍需求,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佛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共创未来:共绘佛教文化交流新蓝图

继往开来,广州大佛寺将继续深化与泰国及其他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推动佛教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区域整合”。2025年2月16日至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将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正如中泰佛缘,跨越山海,连接古今。此次盛会不仅是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活动的延续,更是中泰佛教友谊新的里程碑。泰国僧王、“世佛联”主席帕洛普·泰阿利先生、联合国卫塞节国际理事会主席梵智长老等海内外高僧大德将应邀出席,共同探讨佛教文化、艺术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一盛会不仅延续了中泰佛教友谊,也为深化“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平台。与会嘉宾将分享佛教文化传承的心得,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佛教文化合作与共建。

代表团在佛舍利塔前合影

代表团在佛舍利塔前合影

多年来,佛教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跨文化互动与学术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跨国文化体系”,佛教不仅促进了宗教文化的融合,还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佛教文化将继续作为全球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文明对话与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在这一伟大愿景下,佛教文化交流不仅见证了中泰友谊,也将为推动世界和平、促进文明互鉴、构建和谐世界发挥重要作用。愿佛光常照,法谊永存,世界和合共生。

图/文 广州百花古寺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推荐0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