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林寺,位于福鼎市西郊鳌峰山下。据《福鼎县志》记载:“栖林寺,原名西林院,又称栖林禅院。”始建于唐末五代时之后晋天福三年(938),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被誉为福鼎“六大寺”之一。
诗文中的栖林
桐江溪,福鼎的母亲河。因为过去溪流两岸多长桐树,所以也叫“桐江”,福鼎也称“桐城”。“栖林烟雨”为“桐山八景”之一,名响闽浙。
山有胜景而待人发,人有匠心而待物开。山之钟灵,谷之清幽,寺之庄严,引得文人骚客竟相游。南宋丁丑科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大明探花、参政大夫游太初,清代进士岳廷元,“兰社”领袖林滋秀等,皆乐游栖林,并留下诗作。
王十朋曾寓居栖林,并题诗一首:
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
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
栖林寺嶂峦环抱,幽谷弥漫烟雨中。
清邑令岳廷元曾作《游栖林寺》:
探寺豪兴未全休,为访招提挈伴游。
剧喜竹阴横翠幛,恰逢梅雨润青畴。
人无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
到此炎尘都涤尽,置身如在小瀛洲。
文献中的栖林
寺内现存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县仪案》石刻一块,铭文记载,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重修栖林寺。“时有僧惟精者,并任上昭明院与下栖林院住持,在政和三年(1113) 前后数年间,重扩建栖林院道场”。宣和六年(1124),住持惟精凿水井一口并镌刻上自撰井颂,井口镌“惟精颂”之铭。僧人惟精还建造了殿宇周围的石栏杆,在大殿前树起两个经幢石柱。可惜的是,经幢不知毁于何年,后在浙江平阳县一个码头上,发现了刻有惟精建石经幢铭文的石柱。
至南宋,有温州平阳州四十都(现泰顺县)檀越张千二大发菩提心,施舍周围茶园以充寺院之用,并乐施本州管下至鼎邑共计一千二百箩(古时量器,一箩约近五亩)田园以及寺院前后左右四周山场,俱拔入栖林寺永为斋供、香灯、熏修之需,当时寺僧感张千二公大行善施之恩,于寺侧建祠以祀张公之像。很可惜,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时,碑祠俱毁。
明万历年间,栖林重新兴建。但到明末,寺院殿宇因久未修缮而朽损腐化,得泰顺张姓一族和桐山望族高、王、徐、曹、翁五姓捐金助建,始得于崇祯九年(1636)建成大殿及法堂。题梁之时,左梁独题张姓,右梁为桐城五姓共题。清初兵乱,道路梗阻,寺院荒芜。至清康熙中期,复有起色。
栖林的黄檗缘
隐元禅师的长嗣无得海宁,曾来栖林住锡,是为一段黄檗之缘。无得海宁是福清方氏子,崇祯元年二十三岁时在鼓山无异和尚处受戒。崇祯三年,密云圆悟禅师应黄檗之请来山,无得海宁和其师弟玄生海珠一起,来到闽侯大义渡从驾进黄檗。随行而来的有木陈道忞、石奇通云和隐元隆琦,无得海宁无比欢喜,跟随密云禅师和这些高僧参扣参学。崇祯六年费隐通容禅师住持黄檗,崇祯十年隐元禅师住持黄檗,无得海宁禅师均追随左右,后为黄檗西堂。
据仙门净寿《檗宗谱略》记载,顺治七年(1650)秋天,无得海宁禅师回到宁德县,住龙华寺。“爱其山水之胜,重修而居”。顺治十二年,无得海宁禅师五十初度。这一年,无得海宁禅师来到支提山,又在古田安宁寺度夏,尝居西岩太白峰。蔡世宏为《无得海宁语录》所作叙言中,有“复登支提,天灯下现,锡过西林,山鹿驯化。吾师以正法眼视之。灯还灯光,鹿归鹿所耳。”
顺治十三年,无得海宁禅师“在栖林”,先后三载,自知世缘不久,后至政和县杨源与信众“告辞”,归寂于顺治十六年。也就是说,无得海宁禅师在最后的十年,没有离开宁德。他重修了福安的龙华寺,在周宁的云门寺说法,于古田安宁寺度夏,过支提山华严寺,住福鼎栖林寺,圆寂于政和杨源。
值得一说的是,福鼎栖林寺现任方丈德清长老,弱冠入道,道心坚固,道风纯朴。2007年初移锡栖林,先后建成或修缮了大雄宝殿、万佛楼、山门牌坊、禅堂、客房、华严别院等,并请传印长老、白光长老等当代高僧大德题联留墨。2012年夏,又扩建近1公里长的水泥路,从寺内山门蜿蜒至外山门柯岭村口。同年启动大雄宝殿重建,一座纯木结构的大殿屹立鳌峰,重现禅院昔日雄伟。
内容来源:2023年4月27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