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甲辰重阳节那天,接到德化文史学者叶志向先生的电话,说在安溪青林岩,发现了几处黄檗禅师的明代摩崖石刻。据安溪的林森源老师讲,目前所发现的青林岩石刻,大都跟黄檗法嗣、临济正宗三十三世“重眉禅师”有关。

从黄檗山到青林岩

安溪青林岩在哪里?“百度百科”这样介绍:“青林岩位于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南部乌岩山山麓,在溪瑶村境内。青林岩年久失修,加上十年动乱破坏,现已面目全非,仅存数处遗迹而已。”查清康熙《安溪县志》,上面记载:“龙安岩,今名青林岩。邑岩之最大者,宋时岩清水为上,青林次之,前有石笋卓立溪心。五代时,清豁禅师居焉。”可见,青林岩在安溪是数一数二的所在。

2024年10月15日,在叶志向、林森源诸位老师组织下,我们从福清黄檗山驱车赶到安溪青林岩。叶老师说,张志松先生曾对青林岩做过实地考察,但因到京出差,不能参加这次田野考察。不过,张先生转来一篇林鸿东老师的《千年兴废青林岩》,此文刊发在“鹭客社”公众号上。文中写道,青林岩,古称龙安岩,始建于五代时期,是安溪一处荒废的古禅林,开山祖师为释清豁禅师。青林岩废弃于咸丰年间,从创立到废弃,大约存在了一千年左右。

我们一行人登上青林岩遗址,遗址残留有柱础、柱石、石槽、石药碾、塔刹等许多石构件。可喜的是,这块遗址上,至少有六七处明清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既有重要的历史记事,又有禅门修行的点拨开示,铭刻着青林岩近四个世纪的过往,是重要的黄檗文物,也是黄檗文化的重要史料。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从“欢喜地”到超况重眉

最大的一处摩崖石刻,是在二层平台东侧巨石上的“欢喜地”三个大字,落款是“超况重眉氏,明崇祯十六年来隐此山,遂题并勒”。张志松先生说,起初来青林岩考察时,“超况”“氏”三字未能辨识,是龙岩的邹文清先生,破解了这三字谜团,使“超况重眉氏”进入我们的视野。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黄檗书院所藏《雪峰如幻和尚瘦松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7月初版),载有一篇如幻和尚所作“青林龙安禅寺重眉和尚塔铭”,从塔铭内容看,超况重眉禅师(1610—1675),俗姓蔡,泉州府同安县甪里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圆寂于清康熙十四年。初投漳州龙池岩惟云法师,二十一岁,披剃为僧,闭关三年,精研华严,集中阅藏。期间,适逢亘信行弥和尚(1603—1659)从南安罗山栖隐寺来到龙池岩,重眉禅师与之“盘旋”,机锋往来,话头勘验,重眉禅师感觉“蓦然有省”,乃“发足参方”,“到黄檗隐元和尚处,随众参请,不露锋芒。”

亘信禅师是隐元禅师法弟,二人均为费隐通容和尚法嗣。崇祯十七年三月,隐元禅师专程赶到福州芙蓉岩,请亘信禅师回黄檗当山,成为福清黄檗明末第四代住持。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二十八岁那年,重眉禅师前往浙江海盐县金粟山广慧禅寺,向费隐和尚(1593—1661)参学,充水头之役,并受具足戒。第二年春天回到福建,在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这次回闽后,到“龙池掩关三载”。此时赶上亘信和尚从福州芙蓉岩来漳州龙池岩,亘信和尚问重眉:“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你道这话什么意思?重眉禅师说:“仲夏酷热,和尚珍重”。亘信和尚当即赞许:“的”。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结夏期满,亘信和尚当堂付法于重眉禅师,重眉禅师也遵师嘱,“即旋泉南”,来到清溪贵湖龙安寺,“编茅为居,刀耕火种”,与同安名士池显方为“法门杨李之交”,这是重眉禅师第一次来青林岩。关于“法门杨李之交”,我请教了福清黄檗山方丈定明法师。定明法师讲到,宋代临济高僧石霜楚圆,俗姓李,广西桂林人。他与驸马都尉李遵勗、内翰杨忆二人,以法为友,成为方外至交。二李一杨,三人遂称“杨李之交”。

亘信和尚应请住持泉州招庆寺后,重眉禅师亦离开龙池,充招庆首座。亘信和尚住持漳州南山寺时,重眉禅师亦随同。在漳州南山寺三年后,重眉禅师经漳州府同知闵子奇之请,住持漳州隆寿寺。“时兵燹之后,兵民杂居,寺宇凋残,师率众行道,于异类中接以等慈,鲜不倾心皈敬,丛席改观。”重眉禅师“住隆寿十余年,退居旧隐,仅阅岁,忽示微疾,即谓众曰,吾无意于世缘矣。”重眉禅师这次从漳州隆寿寺重回“旧隐”安溪青林岩,仅仅一年,就于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二十六日圆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

考察当天,我们没有找到重眉禅师的祖塔。后来,叶志向老师就如幻禅师《青林龙安禅寺重眉和尚塔铭》记载“郑公长辉居士,素沾法乳,为师外护,遣地师为十卵塔青林之麓,去寺一牛鸣地,负乾揖巽”,请教于蔡晓峰先生。蔡先生查到《蔡氏族谱》记载:“十世祖志芳,字时扬,号弼武,迨其晚年与青林寺僧重眉相友善,筑小垒于香炉山,架佛殿其上,琢寿域石间”,“十一世祖嵘,字抑高,别号遯峰,葬于青林岩内,与重眉和尚墓毗连,坐西向东”。2024年11月16日,蔡晓峰先生从厦门回青林,实地勘察到重眉禅师塔地。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为重眉禅师作塔铭的超弘如幻禅师(1605—1678),亦为亘信行弥禅师法嗣,乃重眉禅师法兄。塔铭称重眉禅师“智鉴莹朗,而器量含弘,人莫能窥其涯际,其接纳缁素,优游长养,使之日化,以故成就者众”。如幻禅师还作有《与重眉和尚书》《重眉和尚进塔》和《青林重眉和尚赞》。

从清豁禅师到“性空禅师”

如幻禅师在《青林龙安禅寺重眉和尚塔铭》记载,“龙安寺乃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嘉靖《安溪县志》记载:“(青林岩)在依仁里贵湖乌岩山下,今名龙安岩。前有石笋卓立溪心。五季间(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有清豁禅师居于此。宋淳熙八年,道人了员迹其石,结茅为舍,后拓为殿堂。”这些记载表明,清豁禅师是青林岩开山祖师。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清豁禅师名玄应,福建永泰人,俗姓张。先后驻锡过泉州开元上方院、漳州保福寺,在泉州招庆寺坐夏说法。在厦门苎溪,清豁禅师写过一首诗《过三岭苎溪》:“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苎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清豁禅师为了“汝归沧海我归山”,还专门作有一首《归山吟》:“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

两首诗,诗文均言“归山”,此山在何处?康熙《安溪县志》记载:“宋建隆三年,辞众归山,至贵湖,爱其精邃,休居焉。”可见,清豁禅师归山,来到的是安溪贵湖,爱其景色优美,在青林岩结庵定居,禅农并重,弘化乡里,广行善事。五代时,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参访青林岩时,“受龙安岩长老惠茶,以此作简”,留下安溪历史上最早的茶诗:“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冬,清豁禅师在青林岩坐化,其门人恐其遗骸为虫蚁所食,没有将禅师入塔,而是置于深谷磐石上,留七日,神色俨然入定,荼毘火散,得舍利三百。翌年,南唐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献上漳、泉二州版籍,纳土归宋,因感清豁禅师道行高深,广有善绩,于宋有功,于己有恩,特请奏朝廷,御赐紫方袍,勅封清豁禅师为“性空禅师”。

南宋淳熙年中(1182年左右),“道人了员即清豁遗迹,拓为殿堂,令陈宓记之。”清康熙年间,安溪知县关弘异因避雨青林岩,见梵堂“栋折垣倾”,即派人于山中寻找巨木,捐俸重建青林岩,并作《重建青林岩记》:“当废而兴,数有嘿司。予继夫前人而重修,后人复继余而重修,自是刹益古,岩益名,岂不彰彰较著也哉?”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从“龙池一滴”到“还我核来”

青林岩遗址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岩石,上有一处草书摩崖,刊有“龙池一滴”四个大字。左下部落款,“轮山里人李其蔚书拟重眉禅师”。

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李其蔚“工诗文字法”,可见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书家。在笔者所撰《厦门真寂寺的黄檗源》一文,对李其蔚进行过初步考证。此人是清代同安县的首位进士,和黄檗渊源深厚。顺治十七(1660)年秋,司理李其蔚,延请黄檗山明净清斯禅师住持同安真寂寺。明净清斯禅师来到真寂寺后,李其蔚“请建立宗旨”,也就是为寺院建立清规。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那么“龙池一滴”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张志松老师综合魁斗黄种喆、龙门白光明等民间文史研究者提供的资料后认为,“龙池一滴”是青林岩的禅宗法脉信息。 龙池岩寺位于厦门市与漳州市交界处,隶属龙海市角美台商开发区所辖的文圃山,又名文圃禅林。依笔者所见,李其蔚题写“龙池一滴”,应该是康熙十三年重眉禅师回到青林岩之后,而且是“书拟重眉禅师”,也就是专门写给重眉禅师的。李其蔚表达的是,重眉禅师在龙池出家,在龙池投师,在龙池披剃。二十一岁披剃后在龙池闭关三年,后到福清参黄檗隐元和尚,到海盐金粟参费隐和尚,二十九岁回闽,“仍就龙池掩关三载”。两次在龙池岩,达六年之久。重眉禅师第一次出龙池,就来到了青林岩。后又随亘信和尚去泉州招庆、漳州南山三四年,应请住漳州隆寿十余载。最后归隐,又来到第一次离开龙池所住的青林岩。

禅门有“曹溪一滴”之说,来源于宋代的《释氏通鉴》,讲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创立禅宗南宗,传承甚广,为禅宗正统。后以曹溪为禅宗别称,以“曹溪一滴”指禅理的真谛妙义。李其蔚的“龙池一滴”,有套用“曹溪一滴”之意。

在距离李其蔚所书“龙池一滴”摩崖正前方十余米处,有“还我核来”四字崖刻。该摩崖经石狮金石专家姜玉荣辨识,此处“来”字与“欢喜地”摩崖中重眉禅师落款中“来”字相同,说明“还我核来”亦为重眉禅师手迹。张志松老师认为,“还我核来”是一则禅门公案。禅宗典籍《宗鉴法林》卷十二有“还我核子来”一篇,文中写道:“大梅因庞居士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曰:熟也,你向甚处下口?曰:百杂碎。师伸手曰:还我核子来。士无语。”

这则公案的大意是说,庞居士看了大梅法常的诗偈,又听了自己师父对他的赞誉,就有点好奇心生起。于是,决定亲自入山访问,勘验一下这颗“梅子”,是真熟还是假熟。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由此转而为佛教禅宗用语,即指禅宗祖师在接引参禅学子时所作的问答机语,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此类接引禅徒的过程,往往可资后人作为判定迷悟之准绳,犹如古代官府之文书成例,故亦谓公案。古有《碧岩录》《从容录》二书,各收录百则禅门公案。《无门关》一书,也收录有四十八则。诸书所收公案,加上《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录所载,禅宗公案总数约一千七百则左右。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从“点头”“移情”到“众香国”

在青林岩遗址入口处的巨石上,有“点头”二字摩崖。据《莲社高贤传》记载:“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顽石点头”的典故。竺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之理,为道场所不容,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后,他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一堆乱石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不通佛性?这些石头都点头表示同意。可见,“点头”二字摩崖,说的也是禅宗的一门公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青林岩遗址最高处,是一穴岩窟,这里应该是青林岩道场最早的结庵修行之所。岩洞右侧有一块巨石,上刻“移情”。笔体和“还我核来”一致,亦为重眉禅师手笔。从字面意思看,“移情”就是改变情趣,转移情感。 这和禅宗追求的开悟、自我解脱、抛弃功利世俗,跳出直觉和理性思维,讲求静默观照和大跨度跳跃式联想,以全身心从事物中体验人的清净本性,这就是禅宗修行中得“移情”。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在遗址二层平台下部竹林里,掩映着另一处摩崖“众香国”。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众香国是佛国之名,即充满妙香之佛国。据《维摩诘经》卷下“香积佛品”载,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此香积如来之净土,乃称众香国土。此外,犍陀罗国亦意译为众香国。可见,“众香国”摩崖,说的是青林岩是一处充满妙香的净土世界。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从净土世界“众香国”,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下“欢喜地”。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处于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是刚刚开悟了的行者。他对世间的一切生灭法,有了自己正确的体验。除去了一般凡夫的妄执,真正明白了一切法本空、无我、与万法唯心的真实意义。并且亲历了出世间的妙境,进入了一个与世间凡夫有别的,崭新的精神领域。而内心喜不自胜,所以称为欢喜地。重眉禅师将青林岩喻作“欢喜地”,既有精神层面对修行此地的认知,也有物质层面对青林岩道场的赞许。

从青林之诗到青林之文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青林岩层峦叠翠,幽胜寂静。自古以来,吸引众多文士墨客参访游览,留下诸多诗赋题咏。五代时,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在参访青林岩时,“受龙安岩长老惠茶,以此作简”,留下了安溪历史上最早的茶诗,使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铁观音故乡”的美名千古流传。

明弘治时期的安溪知县吴琎,作有《题青林岩》一首:拂衣长啸下依仁,野鹤闲云伴角巾。胥吏无门催未了,菑畲得水已回春。翠微古刹僧留榻,尘世功名客寄身。风俗可能移浅陋,直将丹悃答枫宸。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明万历年间,刑部左侍郎詹仰庇返乡归隐,曾同庄国祯、林云程等“六老同游”青林岩,兴至而赋诗:千峰松桧荫诸天,一涧纡回泻百泉。游客自来春草径,住僧为扫暮山烟。 黑猿将子穿林过,白鹿骑人傍石眠。荣辱已知身外事,欲依此地学参禅。

青林岩有著名景色十处,明崇祯年间,重眉禅师第一次住锡青林岩,同安举人池显方登青林岩访重眉禅师,作《青林岩》一诗:远望似无异,入门殊不然。周遭青树壁,幽奥古岩天。石笋当溪立,秋云下壑眠。始知来路险,微径在峰巅。康熙间出任安溪知县的谢宸荃,亦留下《游青林岩》一诗,有“苍苍古刹巅,迥异口头禅”之句。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池显方与两黄檗高僧都有交往,还曾向隐元禅师问法。据《隐元禅师年谱》记载,隐元禅师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答二水张相国来韵,赠永泰徐总戎偈,复池不凋居士问道书”。“池不凋居士”即池显方,字直夫,天启年间举人,精于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清康熙安溪县令关弘异写有《重建青林岩记》,是有关青林岩最直接的记述。文中写道:邑以西四十里许为依仁,统图有古刹名岩曰“龙安”,嗣曰“青林”。层峦远翠,幽胜迥然,五代时清豁禅师所建也,从兹而兴废不知凡几矣! 余康熙二年春正抵署,适造舟取材,匠役播毒,据民吁念切,单骑驰禁。雨暴至,避宿于斯。因瞻梵堂,栋折垣倾,恻然有聿新之举,而里中陈、白、蔡诸生,住僧遁机与有绩焉。盍记之?且有奇者,堂大柱八,围周数尺,高三丈,俱蠡蠹不堪。偶搜密丛中,得八株,恰如高大。旋虑兴崇殿,非银同某匠难以胜任。有老人往呼之偕来,初不知为神也。匠到,正符兴工,董督如意,询备知,乃共诧以为神也。噫!不亦灵奇矣乎?当废而兴,数有嘿司。予继夫前人而重修,后人复继余而重修,自是刹益古,岩益名,岂不彰彰较著也哉?是为记。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康熙版《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也有一座黄檗山,一名“南山”,又名“午山”。这里深林邃谷,有笋蕨、棱稻之饶,神仙之迹。旧传有入山遇仙者,从之而往,越旬方归。山腹有五峰岩,又名“头陀岩”。可见,福清安溪两黄檗,彼此因缘不浅。此次来青林考察,让我们打下烙印的当属明清摩崖石刻,人物、年代清楚明白,珍贵难得。“欢喜地”“还我核来”“移情”,这几处重要摩崖,均出自重眉禅师之手。“龙池一滴”,也明确是题给重眉禅师。来到青林岩古刹遗址,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在明末清初是一处重要黄檗道场。作为黄檗高僧,亘信和尚是南山喝云派开祖,是明末清初举足轻重的黄檗住持,其弟子重眉两住青林龙安寺,因道风卓著,被称为“龙安老子”。亘信和尚迁化后,重眉禅师“为众大树”,这说明重眉禅师也是一位重要的黄檗祖师,民国《新续高僧传》收录重眉禅师,也说明了这一点。青林岩摩崖遗存,内容丰富多样,是难得的黄檗法脉传承流布的文化印记。巍巍堂堂,黄檗流芳;祖师功德,世纪显扬……

附录一:超弘如幻《青林龙安禅寺重眉和尚塔铭》(载《雪峰如幻和尚瘦松集》)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师讳超况,字重眉,同安文圃山甪里人也。俗姓蔡,父振渠,母陈氏,万历庚戌年正月降母体,幼而失怙,鞠于继母李氏。师夙根神颖,髫龄就乡塾,遂有出尘之志,因投礼龙池岩惟云大德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二十一岁披剃,闭关三年,顶礼华严大教,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者是上斋,七日不食者功最大,百日惟噬白汤,功莫能量,师俱力行之,但日夜谛思,终非究竟法。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时有禅客从金粟至,道费老和尚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师莞然曰,吾固疑有是,可効春蚕作茧,徒自缚乎,即破关而出。然日咨参竟未有入头处,适先师雪峰亘和尚,从罗山至龙池,与师盘旋,激扬个事。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师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师云,某甲却道不得,请和尚道。峰才开口,师遽以手掩之,峰呵呵大笑云,向汝道了也。师蓦然有省,然胸臆犹然滞碍。偶一日过戏场,于人丛中抬头见个个鼻孔在唇上,忽碍胸之物涣然销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热瞒,刚才放下便平安,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乃发足参方。初到黄檗隐元和尚处,随众参请,不露锋芒,越明年出岭,到金粟费老和尚会下,费默器之。师潜颖众中,充水头之役,时值严冬,手足冻裂,亦不暇恤。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蹄角虽然未现露,分明触着便昂头。时年正二十八,始受具。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越明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仍就龙池掩关三载。值雪峰和尚出世芙蓉峰。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会。师便喝。峰曰:未在,更道看。师云:仲夏酷热,和尚珍重,峰曰:的。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又一日,举五祖演和尚谓白云端,昨日有数禅客从庐山来,教伊下语也下得,教伊说也说得,教伊批判也批判得,只是未在,且道甚处是伊未在处。师云: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期满,当堂付嘱,即旋泉南,隐于清溪贵湖之龙安寺,乃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也。编茅为居,刀耕火种,与同安池直夫仪部,为法门杨李之交,机锋酬酢,隐若敌国。雪峰应请泉郡招庆,师充第一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斐亹,倾动四来。逮继席南山,千指围绕,师以本分钳缒,旁敲正打,衲子发明己事者尤多。三冬期满,郡司马闵公子奇,请住隆寿,时兵燹之后,兵民杂居,寺宇凋残,师率众行道,于异类中接以等慈,鲜不倾心皈敬,丛席改观。师住隆寿十余年,退居旧隐,仅阅岁,忽示微疾,即谓众曰,吾无意于世缘矣。

首座偕众泣问院事及授衣法师,一一嘱示,遂曰:漳中诸子至,吾即行矣。众即毕集,请师说偈。师曰:汝还要我架空说话耶。西堂慧力云:和尚不妨拈出。师便掌云:汝犹将谓别有。遂安详而逝,时乙卯年三月廿六日午时也。僧腊三十有九,世寿六十有六。师智鉴莹朗,而器量含弘,人莫能窥其涯际,其接纳缁素,优游长养,使之日化,以故成就者众。

师之去隆寿,檀护缁素,挽留甚切,师坚辞不住,及还山未几,世局更变,郡城内外危苦,始知其先见云。郑公长辉居士,素沾法乳,为师外护,遣地师为十卵塔青林之麓,去寺一牛鸣地,负乾揖巽,将以本年十二月初一日,藏师灵骨,嗣法弟子某某等,征铭于超弘。呜呼,自先师雪峰迁化二十年来,同枝零落无多,惟仰吾法兄为众大树,亦复缘尽此土,法社荒寒,敬勒贞珉,俾来者仰慕。铭曰:

济上灯传久弥隆,闽南再振有天童。孙枝四世广垂阴,丰条硕干有青林。提持祖印如合辙,法性宽容波澜阔。二十年中行正令,奔走象龙咸皈命。化权敛时藏北斗,量等虚空岂别有。莫言灵骨閟兹山,林青水碧显全颜。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附录二:隐元禅师《复直夫池居士》(载嗣法门人性善编《隐元和尚广录》卷第十九)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来教谓:末劫众生,无明浓厚,即入此门,尽是识神搬弄,求其绝后再苏,千无一二。诚如所论,而义未妥。何故?一切众生无明浓厚,障蔽心目,难入此门,古德呵为门外汉。苟入此门,如贼入空屋,失却偷心,所谓“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此便是入门样子也。又云:“今岁不上公交车,非是辞荣高尚,实观世味如嚼蜡。”据山野见处,观世味如嚼蜡,正好上公车,登大任,儒佛并治,家国晏然,不惟人主坐致太平,抑亦灵山付嘱犹在矣。更承嘉刻,禅髓见惠,何以克当!山野住持事繁,未暇览阅,第目髓之一字,似未妙也。盖髓字系初祖将示寂,门人侍侧,祖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其所得?”诸子各呈所得,祖一一印讫,唯慧可大师即礼三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今门下不录机语,以古人方便义路为禅髓,而谓普被三根者,实未能全被也。上根闻之,未免掉臂而去,终不咬人言句。中根自有生涯,亦不随语生解。下根闻之,若存若忘,不无葛藤所绊。如是则何普被之有哉!殊不知宗门下,贵在觌面提持,抽钉拔楔,解粘去缚,直令个个独露本来面目而后已,曷有实法系缀于人乎!故临济老人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而黄檗三施痛棒,至大愚处点破,乃云:“元来佛法无多子!”此便是瞥悟禅髓之样子。不独此老如是,乃至有祖以来,莫不由此为至要。余者尽是皮毛,何足尚哉!偶因门下一片热肠,不觉叨呾如此。谅直夫必受直言,故不敢纡曲,以污直肠。彼此尚直,则直指之道可通,不然总被识神搬弄,至于驴年,无有休歇矣!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特别记叙:

2024年10月15日,由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福清黄檗书院与德化、安溪相关文史学者、民俗学者、教师共同组成“青林岩龙安寺遗址黄檗文化遗存田野调查组”,对位于安溪县龙门镇溪瑶村境内的青林岩进行实地考察。本文即此次考察的初步报告,这份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参与此次调研活动以及为活动提供学术支持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的心力和心血。

在此,特别感谢参加实地调研活动的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德化县教育局高级教师叶志向,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金镭,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安溪县官桥中学高级教师林森源,安溪县龙门济阳文化促进会会长蔡玉碧,安溪县龙门镇济阳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蔡健全、蔡成德、会员蔡晓峰,安溪县官桥英济庙文化研究会会长林世辉,安溪县龙门中心小学济阳学校高级教师蔡清文,安溪县龙门镇白氏联谊会会长白天津。

特别感谢为此次田野调查提供学术支持的《海峡都市报》社副社长倪可风,安溪地方史研究者、人文历史公众号“二月飞歌”撰写人张志松,石狮金石专家姜玉荣、龙岩市政协文史委邹文清,鹭客社公众号撰写人林鸿东,安溪县民俗爱好者协会会长施桑镇、常务副会长白志峰、副会长林火耿和秘书长施孟怡,以及白光明、黄种喆等师友。

走进欢喜地:安溪青林岩田野调查小记 | 走进黄檗

内容来源:2024年12月3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