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愚教授:佛教是生命教育、全人教育|2024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论坛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学愚教授:佛教是生命教育、全人教育|2024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论坛

编者按:2024年12月6日,第九届南海佛教圆桌会启动仪式在泰国曼谷金山寺举行。当天下午,教育分论坛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顺利举行。中泰双方教育界、佛教界近20名专家学者,以“观往知今、返本开新——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当代佛教教育、中泰佛教交流、南北传佛教互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论当代佛教教育”的学术演讲,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编发学愚教授论文如下:

观往知来 返本开新 | 2024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论坛在曼谷举行

佛教教育包括知识传授、道德提升、和智慧培养三个方面,且故都以慈悲为主导。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是教育,是一种觉化的完人教育。自觉觉他就是教育自己和教育他人,印顺法师说:“佛教的第一义,是觉悟人生的真意义,使自己从随波逐浪的迷妄中觉醒过来。唯有自觉,才会源泉浑浑,流露无尽的悲愿,勇于向上的精进。”与其他神教不一样,佛教以人为本,是做好人、证成佛的教育。

在汉语中,“教”有教育、教化、教养、教理之义。狭义的教育即现代社会或学校教育,即知识和信息的传授;广义的教育则贯穿于一个人从生至死的全过程。儒家之教就是格物致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老庄之教崇尚自然、反朴归真、无为而治,与道契合。佛教是生命教育、全人教育,涉及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旨在觉悟生命、最终解决生死问题。佛陀觉悟佛法后,即把所觉悟之佛法传授给众生,建立佛教,其中包括经典思想,宗教仪式、组织制度、文化传统、乃至终极关怀—觉悟。

佛教教育源自于佛陀对真理的觉悟,强调了信解行证的次第,重在契机契理的实践。在《大智度论》卷一中,龙树菩萨列出四种悉檀,即世间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此四种悉檀,就是佛教四种教育方法。悉檀Siddhanta,就是成就的意思,四悉檀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成就众生的四种法门。一、世间悉檀:即随顺众生而阐述世间之明。就人类而言,世间的思想、伦理、文化、乃至政治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佛法、教授佛学的工具,让人明白真理、获得利益。二、各各为人悉檀:因应各人的根机和能力因缘,给予适当的教育,达到有教无类的目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处境下,可以给予两个或多个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对于放逸者来说,要教其精进;对精进者来说,则要其取中道,这就是随机施教。三、对治悉檀:所谓对治即是对治受教者的不善和缺点,如贪嗔痴烦恼等,应病施以救治的药物。传统佛教的五停心:多贪众生教以不净观;多嗔众生教以慈悲观;愚痴众生教以因缘观;多散众生教以数息观;多障众生教以念佛观。一一方法对治一一烦恼,久而久之则能达到清净的目的;四、第一义悉檀: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直接以实相教育众生,契入第一义,觉知觉者世界。这样,佛教就是教育,整个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法教育史。在这一历史中,中印历代高僧大德承前启后、契机契理地把佛法传授给人类大众。

2500多年的佛教历史告诉人们,佛教不断与时俱进、创立新的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教授佛学的模式。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源自于佛陀的慈悲、佛法的智慧,亦要感谢历代高僧大德自觉觉他的教育实践。当前,佛法因科学而昌明,佛教出现了千载一时的复兴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当代佛教的复兴尚停留于佛教寺院经济建设,佛学院的成立,僧像僧、庙像庙,以及社会大众信仰的提升等方面。但要实现佛教的全面复兴,还有待于强化佛教教育、特别是伽伽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能弘法;佛教教育是佛教复兴的重点,人才培育是佛教教育的关键。

当前社会大学,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都已十分普及,人人皆可以接受现代教育。自民国以降,中国佛教界顺应时势,借鉴现代教育理念和方式,创办佛学院,推动佛教僧伽教育,为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精英人才。但是,百年僧伽教育,仍然缺乏教育人才。僧团尚未建立既具社会教育、又有僧伽教育团体;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般只在佛学院教书;许多僧人尚要在社会大学、跟随不信乃至反对佛教的在家人研习佛学。僧团内部发心兴办佛教僧伽教育、培育教育专才的人亦不多,佛教教育人才缺失,严重限制了当代佛教僧伽教育的展开、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和僧才培养。

僧伽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但又具特殊性质,即佛教的宗教性质—僧德体系的建立和修证体系的完善。这样,从事或主管僧伽教育者既要懂得一般社会大学教育理念和实践,亦要懂得佛教僧伽教育特色,更要具足坚定的佛法正信、以及为佛教奉献的精神。

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佛教教育、培养教育僧才,如下几点可供参考:

1、加强僧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僧教育具有佛法性—实践性、佛教性—信仰、和佛学性--学术性。从事僧教育工作者,在通达社会办学、现代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同时,更要具足佛法的实践、佛教的信仰、和佛学研究,如此才能统领大众、深入法海。

2、寺院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在新时代,佛教寺院的功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是超度亡灵、经忏佛事之场所,更是弘法利生的主要场所。

3、僧伽教育是全人教育,以佛法、佛教、佛学课程根本,兼顾传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知佛教、理解佛学。

4、内主外兼,就五明而言,坚持以信仰、道德、实践为中心的内明修学,兼学其它四明;就方法论而言,坚持以佛法研究佛法,扎实信仰基础,提升道德,在实修中加深对佛学的理解和佛法的觉悟。同时,兼明当代宗教学理论和方法,做到内外兼通,自觉觉他。

5、强化自觉觉他教育。人人具足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重在自觉,即五明中之内明和智慧培育;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重视觉他,佛教教育亦应教授觉他利人的知识和技术—即五明中前四明。自觉即觉醒生命之本源;觉他即掌握弘法利生的本领;自觉觉他即是智慧和慈悲的统一。具体来说,佛学院的佛教教育,不但要教授基础佛学、历史和文化知识等,亦要介绍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传授管理寺院、弘法利生的技朮; 同时亦应提倡学修并重,培育造就佛教大师级人才。

6、佛教教育应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乃至研究佛学。其一、佛教要向社会大众介绍正信的佛教,为国民教育服务。其二、传统僧伽教育,亦要向社会大众开放,吸引有志于了解佛教、学习和研究佛学的社会人士,培养有正信、有修行、有道心、有智能、有知识、有慈悲,多才多艺青年人。

当代中国佛教僧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具足天时、地利、人和之大因缘,正是重点培养佛教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的大好时机。佛法的昌隆、佛教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僧伽人才,而僧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必须要首先具足正知、正信、正行的僧伽教育工作者,不断吸收社会办学、其它宗教办学的理念和经验,充实和提升佛教教育,敢于承担,不断创新,开拓佛教僧伽教育的未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